灘頭,一個很有底氣的名字。據說鎮北有三條溪水匯集,天長日久積沙成灘,而這似乎不僅僅只是大自然的沉淀,流沙沖擊形成的沙灘,仿佛都成了過濾了的文化積累。 動身前的灘頭,是一個煙霧裊繞,空氣中彌漫著萬千色彩的古鎮,那里的每一個人都是藝術家。就像魯迅先生床頭的那幅《老鼠娶親》,古鎮應該也是“可愛極了”。而此行,我沒有看到三溪匯流,新街和老街之間,只見一條渾濁的小溪穿鎮而過。鎮子很冷清,我試圖著去尋覓那些隱藏著的文化底蘊,希冀著老去的只是土地和建筑,而不是人……青石鋪成的老街仿佛作坊中那些經過千百萬次套色后的梨木雕板,只有仔細尋找才能發現一些昔日的凸痕,在初冬的雨水里星星點點地閃著歲月的光痕。 300年來,“灘頭”一直擺放在“年畫”前面,這標志著一種獨特文化、一種獨特色彩。望著光溜溜的古驛道,人們完全可以想象當年的人們大籮小筐的年畫從這里走向全國。而今,水泥瓷磚砌成的新街,門扉幾乎不貼年畫;而老街門頁上殘破的年畫所寄托著的,或許還是去年的祝! 幾百年的古鎮仿佛生活在回憶當中。沒有人知道年畫到底是什么時候登陸的灘頭,但每個熟知灘頭年畫的人都會不厭其煩地向我述說當年的輝煌。 走在古街上,冒著冬雨,拼命地想象著人們口中的一切。但我卻更愿意相信那只是一些美麗的傳說…… 魯迅先生珍藏的灘頭年畫《老鼠娶親》 。ㄒ唬╆P于年畫的記憶 灘頭小鎮沿坡而就,周邊的那些竹林都傾著身子朝著小鎮的方向探,讓人猜不透它們的生長動機。 山坳中所有的屋子似乎都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穿梭在這些錯落有致的房屋中,多了些情趣,也多了分擔心,生怕一不小心就踩壞了這里的年畫記憶。 古街上一些余留的窗棱用各種簡單的木樣雕飾著,沒有漂亮而復雜的顏色,也沒有巧奪天工的雕痕,無形中卻多了些淳樸和厚重。門扉上或新或舊的年畫 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傳統,在這個制造傳統的地方,僅僅只被局部地挽留。 很難想象沒有年畫的灘頭是個什么樣子;蛟S和中國千千萬萬的山村小鎮一樣,農閑休息、逢單趕集。早已無法從歷史的角度去考證灘頭年畫的起源,但傳說往往比歷史更加精彩。 相傳,明末有個叫王東元(綽號“王猴子”)的長沙秀才,他聰明過人且有繪畫才能,夫妻倆逃兵荒來到灘頭投親。為謀生計,他們利用這里得天獨厚的條件,開辦了年畫作坊,生產出《秦叔寶》、《尉遲恭》、《和氣致祥》、《麒麟送子》、《龍鳳呈祥》、《老鼠娶親》等數十種年畫產品,由販運土紙、色紙的商販,推銷到全國各地,灘頭年畫頓時名聲大振。 《和氣致祥》 傳說總習慣將歷史功勛集中在一位英雄人物的身上。實際上,在灘頭這樣一個既非通衢要道又非文化重鎮的地方,年畫為什么會在此扎根?這里還有一個集體創作的傳說版本: 邵陽古稱寶慶,明清以來,雕版印刷業十分興旺。印刷的東西太多了,于是一些本來是搞印刷的技術工人也往往被臨時派出作自己產品的推銷員。他們走南闖北,穿街過村。偶然間,發現了一種彩印的畫紙。新年時節,貼在門上、壁上,增加喜慶氣氛,深得歡迎。這種畫紙叫“年畫”。有人物,有故事,造型,色調,十分生動,十分艷麗。憑著他們自身職業的敏感,他們認定,這是一宗大可賺錢的營生。于是便把外地年畫的稿本和刻版套印的技術一件一件地學了回來。但是,不知從哪一天開始,這種行當卻不聲不響地向著離寶慶城五十多公里外的一個山區小鎮灘頭方向轉移了,而且轉移到這里,就扎扎實實地安了家,落了戶。 門神秦叔寶“幽長的老街上,幾乎所有木質民居都是年畫和紙加工的老作坊,透射出灘頭厚重的文化底蘊”,當地的老人們這樣回憶曾經的古街。而今,一水相隔的新街上,從唯一的一家音像店中飄出的音樂足夠傳遍整條街;而冷冷的古街,雨水在敲打著地面的同時也帶來了些許生機,房子里的老人們圍著火爐,抱著孩子,講述著這條街上曾經的繁榮。不經意中,一天過去了,一年過去了,一生也就過去了…… “湖南灘頭木板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浙江桃花塢和四川綿竹四大年畫相比,作品中顯示出來的是更多的簡潔、質樸、鮮明、熱烈的藝術風格。灘頭年畫人物造型夸張、洗煉,神態生動。如門神的造型,為突出頭部‘粗眉大目,神形要足’藝人們大膽地將人體高度縮減為四個頭高,體態作橫向夸張,充滿整個畫面空間,形成一種方厚如山的體量感!币恢敝铝τ诿耖g美術研究的左漢中先生這樣評價灘頭年畫的藝術。 根據左漢中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搜集到的年畫統計來看,灘頭年畫約有20余種,可歸納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吉祥如意、辟邪祝福題材,其中吉祥如意一類有《和氣致祥》、《子孫萬代》、《吉祥如意、萬福崇來》、《麒麟送子》、《一品當朝》等,他們表達了廣大農民希冀幸福、富足、多子、長壽的美好愿望。而辟邪祝福一類題材中,品種對多、流傳最廣的首推《秦叔寶》、《尉遲恭》的門神畫。第二部分是歷史故事、神話及民間傳說題材。如《桃園結義》、《珍珠塔》、《媳婦借傘》、《老鼠娶親》等。這些故事歷來為我國人民所喜愛,它往往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和神話色彩表現英雄傳奇、除暴安良或有情人終成眷屬等主題,并常與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曲相聯系。 門神秦叔寶 與當地人以及專業行家極力推介《秦叔寶》、《尉遲恭》兩張門神年畫不同,普通人了解得最多的還是魯迅先生在散文《朝花夕拾》中描述的灘頭年畫《老鼠娶親》,它以擬人手法將老鼠嫁女的熱鬧場面描繪得形象逼真:送禮的、鳴金吹剌叭的、抬轎打彩的一個個尖腮細腿,活靈活現。此年畫當地還流傳這一說法:老鼠非常狡猾,能聽懂人們對它的議論,因而人們把這些本領高強的老鼠稱為“高客”,每逢過年過節,大家圖個吉利,不愿殺生,只希望把這些“高客”送出門去,以求居室安寧。 。ǘ└吲D梅家的作坊 “灘頭年畫威力大,歪風邪氣見它怕,收藏一套灘頭畫,子子孫孫幸福家”這是高臘梅的老伴鐘海仙自己作的一首打油詩,他幾乎會對每個采訪他的人念叨這首詩。 盡管他知道做年畫“費工費神,還不來錢”,也知道拿著三四千元高工資的兒子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接他攤子的,但在我臨行前,他還是非常痛心地說:“一定要活到培養出我自己滿意的徒弟以后,灘頭年畫要是后繼無人,我死不瞑目! 灘頭年畫的最后守護者75歲的鐘海仙老人和他的妻子高臘梅 灘頭的古街,并沒有將高臘梅一家藏得很深。 印象中,走過的古街中只有高臘梅家的門是敞開著的。前廳很小,四壁貼滿了年畫。迎門的神龕上上下貼著兩張大紅紙,而最上端的“國寶源流”四個大字代表著這家主人的心愿。 憑借著一生對年畫的研究,“高臘梅”這三個字儼然已經成為了灘頭年畫的旗幟。她告訴我,近年灘頭鎮零星的只有三四戶還在堅持做年畫,并且其中今年還有兩家停產。自己今年做的二三萬張主要還是因為每年總會有許多人點名要“高臘梅”的年畫,而這些人還只能把年畫運到貴州一帶出售。 百年老屋還是木梁,樓上也是木地板,不過看得出經過了多次修整。從廚房攀上一個陡峭的木梯,是一個大約三四十平方米的老屋閣樓,踩在木地板上還咯吱作響,這便是高臘梅家的作坊。據說去年農歷7月份當地縣城組織退休老干部來參觀年畫作坊,30幾號人嘣咚嘣咚上了閣樓,還沒到兩分鐘的時間,樓就塌了,8人受重傷,71歲的高臘梅也傷了腰。 鐘海仙老人的年畫作坊里掛滿了他創作的年畫 灘頭年畫采用傳統的木板水印套色,同時又兼用人工加繪的方法。在灘頭年畫獨特的制作工序中,最突出的要數粉紙的運用。在印刷前,首先要在土紙上刷上一層白粉,其原料是本地峽山口、沙坪一代出產的白膠泥,原料取回后,要經過打料、渾水、漂細幾道加工程序,而后調成稠稀適度的糊狀,方可使用。這樣,紙張的吸色性能更好,色彩才更加潤澤光亮。而灘頭木板年畫之所以成為傳世經典,關鍵還在于灘頭的土紙。土紙的用料為當地山中的嫩楠竹?持竦募竟潪槊磕甑男M前,砍下的竹子還必須刮去上面的一層青皮,古稱“殺青”。然后通過浸漚、清洗、浸泡、踩坑、抄紙、焙干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機械操作,故稱之為原生土紙。這種紙的紙質細而薄,柔韌而不脆,遇水后不卷不皺,吸色性能好。在紙上刷上一層白粉便可印制年畫。倘若在白粉中加入香料還可制成香粉紙,也曾盛極一時。 而在作坊里間的墻角,整齊地堆放著數十塊大小不一的梨木雕版,上面還留存著紅黃藍綠等不同的顏色。開工時,在木版上刷上各自的顏色,再將紙覆在上面,紙上呈現的是與木版完全相反的圖案,這也正是所需的年畫雛形。一幅完整的圖案往往由不同的線條和色塊組成,因此需要用多塊不同的木版用不同的顏色印刷,每一次印刷都不能有誤差,否則圖案就會走樣。通常,每一幅年畫為6道版,套印的順序大致為:嫩黃、品綠、品藍、紅丹、玫瑰紅、黑線板。 門神尉遲恭 這是一項繁瑣的手工細活,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產需經過20多道工序。正如鐘海仙說的:“這活學起來容易,要精就很難了!痹谒麄冞@一輩子的年畫生涯中,有著數不盡的故事。其中,最讓兩位老人難以忘懷的有兩件事情、一件是文革時期高臘梅麻著膽子在自己的床頭地下偷偷藏了一套雕板;另一件是上世紀80年代初時,大兒子入黨因為家庭影響延緩了3年。 二老有四個孩子,兩個在省路橋公司,另外兩個一個在當地縣城的檢察院,一個在縣城的自來水廠,可惜他們對年畫都不感興趣。高臘梅與77歲的老伴鐘海仙曾經帶過七八個徒弟,但這個“費工費神,還不來錢”,一天只能掙10多元錢的現實讓所有人都打了退堂鼓。 鐘海仙告訴我,現在農村即便要貼都喜歡貼機械紙做的年畫,畢竟機械紙張比原生土紙便宜,更經用。而收藏者和一些外國的朋友則非土紙年畫不要,他們珍藏的是這種原生態的藝術。 。ㄈ┧囆g滲透和精神滲透 “老鼠嫁女,嫁到哪里?嫁到貓公的肚子里”,湖南邵陽一帶的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首兒歌。老鼠欲將女兒嫁一有權勢者,開始認為太陽最好,但太陽說自己會被烏云遮擋,那就嫁給烏云吧!但烏云說自己會被風吹走,那就嫁給風吧!但風說自己會被高墻擋住,那就嫁給高墻吧!但高墻說自己最怕被老鼠打洞,而老鼠又怕貓,那就干脆嫁給貓!于是吹吹打打送女出閣,最后全部被貓吞食……灘頭年畫用色彩將這個民間故事渲染得恰如其分。 每一幅年畫都是一幅風俗畫。但是,有哪一幅年畫像灘頭《老鼠娶親》這樣蘊藏著如此豐富而又深刻的風俗人情的內含呢?人類的原始思維告訴我們:原始人類喜歡把某種東西的形象提煉成抽象的精神,然后把這種抽象的精神摻和到另一種東西的形象中去,這便是民俗學家慣稱的所謂“精神互滲”。 因此,很難說到底是藝術將年畫流傳,還是精神將年畫流傳。時間的長河最能驗證藝術品的價值。畢竟我們看到的是,歷經三百多年仍舊風采依然的灘頭年畫憑借著熱辣的色彩感染著五湖四海。 。ㄋ模⿲W術保護和產業保護 灘頭年畫的作坊到目前為止只剩兩家,一家為高臘梅,一家是李咸陸。 高臘梅重復著祖父對自己說過的一句話:“灘頭年畫將來有起有落,還有可能失傳!崩钕剃懸惨馕渡铋L地告訴我:“灘頭年畫沒多大前途了,它的生命力在逐漸消失!卑ㄗ鬂h中在內的許多人都說:“灘頭年畫是不可能再振興了……” 有學者說,倘若在人類的收藏世界之中,有許多屬于沒有生命的身外之物,那么人類手上足下的文物、名物、紋記的典藏則往往更體現人類生命價值,更富有生命元素與記號的傳世意義! 博物館里的灘頭年畫已經將這種手足文化上升為一個經典,或許這里真的才是灘頭年畫最終的家。面對灘頭年畫的后繼無人的局面,面對現代人的消費市場,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灘頭年畫已經失去了生長的土壤,要想再回到清末民初家家戶戶貼年畫已不再可能。 左漢中提出了“學術保護”和“產業保護”相結合的想法。當一種東西僅因為藝術價值存在,失去它的市場價值時,它將注定是不能長久的。博物館只有那幾個,而民間藝術應當扎根民間。灘頭的木板年畫作為一種學術研究,左先生的一套《湖南民間美術全集》已將其變成了永恒。 而作為一種產業,湖南的灘頭年畫竟還面臨著一種“非法出版物”的尷尬。這也讓想投資灘頭年畫的一家名叫湘郵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老總頭疼不已。而據調查,目前全國有18個年畫產地,而包括楊柳青、桃花塢和濰坊楊家鋪在內的多個年畫產地都先后成立了年畫社,年畫作為一種正規的出版物發行。 藝術最終也是為生活服務的,那些原滋原味的傳統就讓它們在博物館里安享晚年吧。隨著時代發展,傳統民間藝術品要迎合人的審美情趣。面對著精美的銅板紙年畫,灘頭土紙年畫自然也要按照市場的需求調整發展的方向,不論是表現的主題、形式都要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就像高臘梅家斜對門那戶人家飄出的周杰倫《東風破》唱詞:“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歲月在墻上剝落看見小時候,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 《五子登科》 清朝嘉慶年間,灘頭一代盛產“五色紙”,被列入貢品送往宮廷?胺Q灘頭年畫的前身,故灘頭年畫俗稱“花紙”。 清朝道光年間,灘頭和順昌老板胡奇甫又繪制了《桃園三結義》、《花園贈珠》、《西湖借傘》等十幾種戲文故事新品種。 民國初期,灘頭年畫生產達到全盛期,小鎮有生產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年產高達3000多萬份,當時著名的作坊有正大昌、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順昌、松榮祥,鐘良美、寶悅來、天順昌、義生和等。 解放后,有段時間灘頭年畫被作為封建迷信品而禁止生產出售,致使年畫生產近乎停頓。 1958年,灘頭年畫重新獲得批準生產,當年銷量達20多萬張。 1963年,湖南省群眾藝術館組織美術工作者到灘頭學習考察,利用傳統技術加上現代內容,創作了《工農聯盟》、《擁軍優屬》等新畫稿刻印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灘頭年畫列為“四舊”,大量印板被付之一炬,有些版本就此失傳。 1979年,應貴州商業部門要求,灘頭年畫才得已恢復生產。 1982年,灘頭的年畫作坊又增加到十二家,產銷量達140多萬張。 1985年邵陽市成立了“灘頭年畫研究會”,以隆回縣文化館為主對灘頭年畫進行挖掘、整理,并恢復刻印了失傳的“托全”門神《秦叔寶》、《尉遲恭》和《花園贈珠》等印版。 1988年,隆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1994年,灘頭年畫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美術一絕銀獎。 2003年9月,灘頭年畫在全國傳統工藝品大展中榮獲金獎。 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正式啟動的新聞發布會上,灘頭年畫被列入該工程的首批項目。 灘頭年畫屬傳統木版于工水印年畫,始于明末清初,有300多年歷史。鼎盛時期有作坊108家,暢銷云貴川粵等10多個省市和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地區。 灘頭年畫有門神、故事和寓意吉祥等40多個品種。人物造型重神 不重形,門神只有四個頭高,用大刀眉、圓眼珠、絡須胡表現武士威猛、剛毅;而仕女則苗條秀美,非常適合民族欣賞習慣。色彩非常艷麗,用桔紅、鉻黃、玫紅、深蘭、深綠、煤黑、灰等特色,布滿畫面。畫面設色按大小不等自由布局色彩,對比強烈,像寶慶辣子一樣,具有農郁的湘楚文化特征。在制作工藝上亦有獨特的風格,用本地產的土紙刷上當地的白膏泥(這種白膏泥全國 罕見,有護膚養顏的神奇功效,在當地被用做香粉紙原料,亦可用做泥浴的原料),經手工七印七繪而成,印刷的木版是當地技術最強的刻工刻成,刻的線條有的細如毫發,有的整齊排列,有的流動飄逸。 灘頭年畫的雅俗造型,火辣色彩,原生材料以及獨特的工藝,使人初看則喜,再看則愛,久看稱奇,具有浮雕一樣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 我國多家新聞媒體對灘頭年畫都進行過專題介紹,張汀、陳白一、王樹林等許多知名專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魯迅先生把其中的<楚南灘鎮新刻老鼠取親全本》列為一號珍品收藏。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世界版畫評論委員黑琦•彰先生說:灘頭年畫從造紙到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1995年在國家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展”中,灘頭年畫榮獲銀獎。 與灘頭年畫同時稱絕于世的灘頭土紙、色紙、香粉紙等民間作坊,亦集中于此。紙槽遍布,作坊林立,村村操作土紙,家家加工色紙。共有紙槽作坊1136座,各類色紙共八大類120多個品種,尤其對造紙工藝,人人會做,婦幼皆曉。他們對備料、制料、造成、焙干、整件等都是傳統的民間原始作法,展示了古老的民間造紙文化的博大精深,給人們一種人類智慧的啟迪和追求文明的亭受。清未民初擁有造紙工人2000余人。20世紀30年代邵陽市內第一次工人大罷工就在這里舉行。曾有上海、長沙、湘潭等地的商人在此經營紙業,設立了12家紙莊,商賈云集,生意興隆,堪稱南方“紙都”。目前,作坊尚在,遺風尚存,是一處名符其實的民間造紙作坊博藝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