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經歷鑄就精彩人生
從技術角度出發,實際上我們很難用“工匠”來描述鄭光先,他更多的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現。然而,當我們把思維擴散,從精神層面來理解“工匠精神”的時候,我們對工匠精神的定義就有了新的含義,這種精神在鄭光先的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1930年,鄭光先出生在桐梓縣花秋鄉巴蕉灣,作為家中的第一個孩子,父親鄭丙成為他起名鄭光先,期望他長大后光耀先祖,成為有作為的人。鄭丙成是地道的農民,憨厚老實,豪爽直言的性格對鄭光先影響很大。鄭光先從小聰明好學,敢當重任,事事為別人考慮。艱苦的環境,練就了他勤奮好學、扎實肯干的性格。
鄭光先幼年時只上了幾年學,解放后,參加了當地的土改工作隊。因為在土改工作隊表現突出,土改結束以后,鄭光先直接被推薦到大學深造。畢業后,他被分配到當時仁懷縣的“北三區”(桑木、永興、二郎)銀行工作。一年以后,鄭光先調任茅臺鎮營業所擔任主任,隨后調到仁懷縣銀行,先后任職副行長、行長,仁懷縣商業局局長等職。
1958年,鄭光先調任茅臺酒廠任職黨委書記、廠長,從此,他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年,鄭光先28歲,他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春天”。
苦練“內功” 體現價值
在茅臺酒廠,鄭光先踏實肯干,任勞任怨,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工作中。為提高茅臺酒的產量,他帶領大家大膽嘗試,開拓創新。1964年,鄭光先從領導位置上退了下來。
當時鄭光先已經有6個兒女,妻子趙光美在車間當工人。在艱苦的年代,為改善家庭生活,賢惠勤快的趙光美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通過喂豬養雞等補貼家用,鄭光先則經常背煤、打豬草等,一家人生活平淡而快樂。
從1964年以后的十多年時間里,也是鄭光先苦練“內功”的時光。雖然過去他是酒廠的管理者,但對釀酒卻有著濃厚的興趣。這10多年時間里,勤奮好學的鄭光先把釀酒技術學了個精通,從踩曲、制曲、釀酒、上籈、攤晾、發酵、烤酒、調酒等一系列生產技術,已是了如指掌。據鄭光先的女婿黃先榮回憶,當時他正在和鄭光先的女兒談戀愛,有時碰到鄭光先回家來喝水(他家離車間只有2分鐘步行路程),汗流浹背,腰間圍著狗皮圍裙。喝了水后,鄭光先又回到車間抬酒糟。
就這樣,鄭光先通過努力,由一名管理者轉變為了一名釀酒技術的專家。
臨危受命 勇挑大梁
1978年,鄭光先已年近半百,在他看來,人生的夢想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而他的夢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釀酒專家。
1978年,已經開展2年多的“茅臺酒易地試驗”還沒有釀出一滴酒。當時“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項目的直接主管單位貴州省科委親自點將,鄭光先“臨危受命”來到珍酒廠負責。
當時的茅臺酒易地試驗還什么都沒有,鄭光先作為“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項目的負責人,在“零”的起點上帶領大家突出重圍,自力更生,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開創新的篇章。
鄭光先的人生信仰是:每個人都要有目標,每個人都要有追求。他的目標和追求就是,腳踏實地地干,為茅臺酒試驗酒而不懈努力。
1985年,茅臺酒易地試驗通過鑒定完成合同要求,試驗酒獲得93.2的高分。
1986年,“茅臺酒易地試驗基地”更名為“貴州珍酒廠”。珍酒飄香,一時風行。1993年,在和白酒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鄭光先從珍酒廠黨委書記、廠長的職務上退休,交接給下一任的成績單是“現金360萬元、存酒1000多噸”,那可是1993年的360萬元啊。
鄭光先的一生,是坎坷和精彩的一生。不管環境多么艱難,他都沒有放棄過。他這種面對人生的態度,值得每一位珍酒人學習。
珍酒·珍十五
歲月釀造的珍貴
珍酒·珍十五精選陶壇珍藏8年的老酒為基礎加上15年以上的優質老酒按珍十五的標準精心勾制,并經瓶裝珍藏一年以上,酒體微黃透明,醬香柔雅,陳味舒適,細膩圓潤,諧調爽凈,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飲用時甘甜爽口、感覺激情滿懷,飲后神清氣爽!珍酒·珍十五是幾代珍酒人堅守傳統醬香工藝,堅持陶壇珍藏并創新瓶儲匠心釀造的高品質醬香白酒。
撰文:肖科
攝影:吳思璇 唐濤 趙彎彎 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