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湖南文化星空綻放璀璨光芒 ——五論聚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強擔當、抓落實 晨風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賦予文化與經濟同等重要的位置,著力建設以影視出版為重點的文化創意基地,擦亮廣電、出版湘軍名片,推動文化強省建設邁上新臺階。去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達4709.7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6%;文化改革不斷深入,湖南廣電、出版分別整合重組,成為全國范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項目建成運營;馬欄山視頻文創園晉升“國家隊”,“北有中關村、南有馬欄山”廣為流傳;互聯網岳麓峰會影響日益提升,“冬有烏鎮、春有岳麓”成為業界佳話;長沙入選中宣部、商務部首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并捧回了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的金字招牌。 文化是軟實力,需要憑硬實力說話。沒有優秀作品,推不出精品力作,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雖然湖南的電視、出版等在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以《雍正王朝》《恰同學少年》等為代表的影視作品,以《走向世界叢書》《湖湘文庫》等為代表的圖書典籍聲名遠播,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并沒有徹底改變,既叫好又叫座、既有藝術品質又為群眾喜愛的經典之作不多。出精品、攀高峰,讓更多有湘味的文化扛鼎之作點亮湖南的文化星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急迫任務。 湖南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母親河湘江從來就是一條流淌著文脈、流淌著思想、流淌著哲學的河流。新的歷史時期,讓這條文化之江、思想之河再次澎湃出高潮,說一千道一萬仍然要回到創作更多傳世經典上來。這需要我們自覺站在時代高處,積極投身現實、燭照現實,從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鏗鏘足音中、湖南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中汲取營養、提煉主題,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群眾喜愛的優秀作品。 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無論是文化精品力作的推出,還是文化產業和事業的繁榮發展,都離不開思想觀念、技術手段、形式內容的創新。今年元宵節,一場“紫禁城上元之夜”成為萬人引頸的爆款,短時間內引出眾多創意產品走紅;作為文創IP“頭牌”,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突破1萬種、年收入突破10億元,讓人見證了“文化+”的力量;一曲《成都》走紅,為成都帶去令人瞠目的“流量”,歌曲中唱到的街區和酒館,如今都已成為當地的旅游地標。尤其伴隨5G時代到來,科技進步衍生出來的新業態新消費模式正為文化創意“跨界融合”源源賦能。藝術的鳳凰插上思想創新、科技創新的翅膀,將飛得更高更遠。賦予湖湘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加快文化強省建設,尤須下好改革創新“先手棋”,深入實施“文化+”和“互聯網+”戰略,把文化創意與科技、旅游、制造業、金融等產業嫁接融合,讓湖南“古色”“紅色”“綠色”三張好牌成為文創的IP源泉。 “拿衣要提領,張網要抓綱”。擦亮湖湘文化名片、建設文化創意基地,不能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大呼隆,而應聚焦影視和出版主業,圍繞岳麓山、馬欄山“兩山”發力。將“兩山”定位為文化創意基地的核心,既是瞄準文創產業大勢的因勢而謀,也是基于湖南現有特色優勢的順勢而為。岳麓山文脈綿延,承載著半部長沙史,不僅坐擁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這一湖湘優秀傳統文化的名片,更是湖南教育最集中的地方;馬欄山雖不是山,卻是電視湘軍的家園和精神代名詞,見證了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承載著湖南文化創意的未來。以“兩山”為龍頭示范,賦予廣電湘軍、出版湘軍更高更廣的舞臺,以產業聚集、創意聚集、人才聚集,帶動全省文化創意產業騰飛。以算大賬、長遠賬的眼光,支持各種資源要素向“兩山”集中,一年接著一年干,一棒接著一棒往前推,努力將“兩山”建設成不斷孕育新產業、激發新思想、誕生新文化作品的“頭腦產業”聚集地。 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創造、創意,必定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結果。時代越是多元,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能眼里只有小圈子、沒有大社會,不能光看“評委席”、不看“觀眾席”。堅持文化惠民、文化利民,始終保持群眾立場和生活溫度,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精準對接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剛需”,創作更多走心的節目、解渴的大片、接地氣的作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典籍。 文化興則國運興。當高樓大廈在三湘大地遍地林立時,文化精品的大廈也應巍然聳立。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堅持不懈落細落實文化創意基地建設各項任務,我們定能打造享譽全國乃至全球的文創產業高地,以更加奪目的光彩點亮湖湘文化的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