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旬,一座高660米、共136層、堪稱全國最高樓的大廈在武漢王家墩CBD商務區拔地而起。 蘇坤倫,一個來自貴州納雍縣老凹壩村的農民對這項浩大的建筑工程格外有感情,因為他為該項目大廈供應了銷售額2億多元電線電纜、并在此投下1000余萬元購置了500余平米的寫字樓。 一、從打工者到老板 老凹壩是標準的偏僻農村。除了農村人普遍飽嘗的艱辛之外,蘇坤倫家還更特別:他共有八姊妹,還有爺爺奶奶二位老人,而家里只有爸爸媽媽兩位勞動力,并且媽媽還是不會說話的啞巴。 除了爸爸媽媽掙的工分,再無其他經濟來源,家庭一貧如洗。因此蘇坤倫的童年記憶就是撿煤塊、割豬菜、砍柴火、種莊稼等各種農活。 讀書成為唯一的出路。1993年蘇坤倫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一所高校。1997年大學畢業后,他湊足300元,就啟程到溫州尋夢。從下車后僅剩的30元,他靠親友接濟、房東賒住,極度節儉,終于在“中國電器之都”的溫州柳市落下了腳。打工的角色也由小作坊的變壓器刷漆工、小廠倉庫保管員,到知名企業的中層管理員、銷售主管等。 每一次角色的變換都是一次刻骨銘心的歷練。2006年,他帶著上海勝華集團的電纜資料和自己的一份憧憬來到武漢,邁出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 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里,蘇坤倫舉目無親,但他堅信,一定能在這個城市站穩腳跟。他在武昌租下了一個房間,每天早出晚歸,到各個施工單位轉悠,然后帶著資料上門推銷。由于穿著普通,也沒熟人介紹,經常被拒之門外。不過他并不氣餒,一家不行就換另一家。 靠著這股勤奮與執著,房東大姐深為感動,主動向他推薦了一位同學。這一推薦幫了大忙:房東大姐的同學正在洪山廣場興建一個五星級酒店,要采購電線電纜,看蘇坤倫那么誠懇、勤奮、有責任心,還真跟他簽了400多萬元單! 就此,蘇坤倫信心大增,重新租了套房辦公,招聘員工拓展業務,由一個打工仔轉身做起了老板。 二、起家電氣 情系農業 蘇坤倫起家的行業是電線電纜。從他到武漢時起,電纜行業競爭就非常激烈。全國共三萬余家電纜廠,武漢本地電纜廠也有好幾十家。除去品牌的競爭外,在武漢代理上海勝華電纜的溫州商人也很多,都相當有實力。 在那群精得連頭發都空心的溫州商人面前,蘇坤倫卻能虎口拔牙分得一杯羹:靠那份執著和倔強,他逐個敲開了武漢主要建筑單位的大門,最終與凱迪電力、城投開發、泛海國際、綠地、江西建工等大型企業形成了合作伙伴,在武漢及周邊城市多項招標中頻頻勝出,供貨合同額由最初的每年幾百萬元,劇增到2013年的近3億元。 但蘇坤倫還是看到了電纜行業的瓶頸。同時他也看到了農業的廣闊前景,他決定涉足農業。 對于選擇農業的原因,蘇坤倫一口氣給出三個理由: 首先,農業是國家基礎,無工不富無農不穩,國家非常重視三農問題,得到重視就會有大發展。其次,農業的優惠力度越來越大,比如減免各種稅費,這本身就是利潤,是其他行業羨慕不已、望塵莫及的。再次,農業產品幾乎都是現金交易,搞這么多年電氣,我們已經飽受工程欠款的拖累,因此這是多么爽心的生意! 當然,蘇坤倫選擇農業還有一個樸素的感情因素:自己出身于農民家庭,深知農民之疾苦。只有做農業,才能真正幫助到農民。 幾年前,開始事業有成的蘇坤倫衣錦還鄉。一位還在務農的發小酒后直言:你風光了,但你忍心看我們翻不起身?這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考。自此,“農業”的種子便灑落在他心的深處。 在他老家,農民都很辛苦勤勞,天天起早貪黑耙犁挑抬,但經常增產而不增收,他就親眼看到豐收的田野里,因為沒人來收購,農民只好含淚讓蔬菜爛在地里,辛苦白干不說,連種子化肥的本都收不回來。 如果有一個好的平臺和網絡,讓農民的產品第一時間就送上城市人的餐桌,那不是皆大歡喜嗎?而據蘇坤倫了解,當下人們餐餐都離不了的蔬菜,幾乎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 這就是商機,一個碩大無比的商機!他決定以蔬菜為切入點,拉開進軍農業的序幕。 三、打造新型農業平臺 謀劃商業帝國 最近,蘇坤倫成立了一個研發團隊,專門著眼于居民社區智能化供應系統的構建。一批年輕的網絡設計師在日夜勾畫著一個神奇的未來。 “要不了多久,各個社區的消費者只要在家用手機搖一搖,就可以在20分鐘內收到我們送上門來的菜品,或者預訂兩小時后的菜品! 蘇坤倫對于正在打造的這個新潮配送系統頗為自信。 2014年4月,隨著注冊資本3000萬元的湖北勝華電氣有限公司的成立,蘇坤倫的湖北勝華集團基本成型。 但真正點燃他帝國夢想的火種,是蘊含著他質樸情感的農業。 (原標題:蘇坤倫:積小善成大道)對于農業,蘇坤倫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自己出身農村農民,從小就在農田里滾爬,什么樣的莊稼沒種過?陌生是因為只干過農活,而沒有將農業當企業來做過,特別是當前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管理更是外行。 為了彌補經營農業企業的經驗短板,從2013年開始,蘇坤倫就以小股份的形式參與到別人的農業項目里,特別是蔬菜種植基地。 2014年8月,經過近兩年的洽談,蘇坤倫與湖北鑫普投資集團正式合作,雙方各出資1000余萬元,在襄陽成立了湖北宜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并在陀村建立了一個一期面積達3000余畝的蔬菜生產基地,首期主打菜品為廣東菜心、日本芥蘭、美國豌豆苗等。蘇坤倫出任總經理。 與此同時,蘇坤倫又成立了以打造營銷通路為主的湖北勝華富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決意整合一個新型的農業合作平臺,打造一個農業知名品牌,締造一個受人尊敬的商業帝國。 自此,蘇坤倫基本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思路。簡單說就是:基地+通路+互聯網+品牌。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2014年絕對是資金鏈最為吃緊的一年。蘇坤倫的企業也深陷資金回籠的煩惱中,但他對農業項目的投入卻十分舍得。 當整體規劃、基礎設施等基本就緒后,首當其沖的是招兵買馬。但當前招人卻并不那么容易。但蘇坤倫自有他的“絕招”。 對人才引進的不拘一格,使他旗下很快便薈萃了10多位農業專業的佼佼者。 都說隔行如隔山,許多人知道蘇坤倫是把營銷好手,但認為那是在電氣行業,搞農業就未必了。但蘇坤倫一出手,就打消了別人的疑慮。 按照計劃,襄陽蔬菜基地的首季蔬菜將于兩個月后面市。從原來的市場調研中來看,這批菜主要銷路仍然是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門,但蘇坤倫僅用兩個月時間,便為這批蔬菜找到了就近的歸宿— 這批總量達1億多斤的蔬菜,老早就被武漢的部隊、機關、高校食堂訂購,每日能滿足10000余人食用?紤]到目前的產能、物流、成本等因素,他還推掉了俄羅斯的一筆大訂單。 對于未來市場的規劃,蘇坤倫用“內外兩手”來形容。內手就是立足省內(主要是武漢)本地的銷售,外手就是國內甚至國外的渠道開拓。 蘇坤倫著力樹立“勝華富農”這個品牌,多方整合各區域生產基地,讓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都遍布“勝華富農”的基地和銷售網點。另外,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勝華富農”也會獲得走出國門契機。 四、積小善成大道 蘇坤倫性子較急,因此常受人詬病。但因他骨子里有股豪爽之氣和憐憫之心,只要在能力范圍內,他對人的幫助不拖泥帶水,因此剛烈脾氣下卻又廣得人緣。 他的貧苦出身,使他從小就體悟了生存的艱難。但一路碰上好心人相助,也溫暖著他的心,使他一直銘記著一份責任— 回報社會。 其實早在打工期間,他就開始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回報。一位在杭州讀書的大一學生無意間加了他的QQ,有次那位學生偶然說沒生活費了,還說起家里經常供不起生活費的事。蘇坤倫想到當年自己窘迫求學的情景,決定幫他一把,第二天就給他匯去300元,后來幾乎一兩月匯一次,少則200多則500元,直到畢業。 今年初,蘇坤倫在宴席上偶然聽說,位于襄陽的湖北文理學院里有好幾個貴州學生,家里非常貧困,生活費都成問題。在該校黨委宋雙偉書記的牽線下,五四青年節前,他親自率領公司40名職員到校,捐助30名貴州籍學生共6萬元,并承諾將資助他們讀至大四畢業。 鑒于時下許多受助者的心安理得和麻木不仁,在捐助的同時,蘇坤倫另贊助15000元獎金,由該校學生會組織開展了一場“中國夢·青年社會責任”主題演講比賽,讓受助學生在感受社會溫暖的同時,也要自覺傳承這份社會責任。 對于養育自己的家鄉,蘇坤倫也默默傾注著一腔熱情。自從創業略有報效之力后,他回家過年都要給村里40多位60歲以上老人送點禮信,每人派發兩三百元的紅包。而對于鄉親脫貧致富的問題,他已開始布局謀篇,在百忙中抽空奔波于畢節、安順、黔南、遵義等地,考察蔬菜、金銀草等種植,以及畜牧蛋禽等養殖情況,走產業帶動的路子。 蘇坤倫,一位從窮鄉僻壤里走出來的草根老板,為著那份社會責任和他的商業理想,累積著一個個小善,向著大善的大道健步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