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的四連山
----致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凌晨 這天, 四連山的天際, 顯得寧靜神秘, 像個天外的天使 , 無法使人捉摸淡定。 天沉微雨, 四連山的凌晨靜悄悄 ,
紅河邊的哨兵精神格外爽, 橡膠林的膠杯依然捧著潔白的眼淚, 翠竹清香泉水潺潺, 蟲叫蛙鳴四處蕩漾 , 萬千神兵埋伏在邊防線上。 靜臥的時針指向凌晨四時四十分,
西線河囗戰區的火炮, 東一炮,西一炮 , 仿佛交響大樂的前奏, 掀開了震天動地的序幕。 時針繼續快速前行,
它已等的不再耐煩。 集聚了多年的耐心與寬容。 平偉明
寫于2O18年5月5日夜 (所謂“山不在高,有史則名”。別看四連山個矮其貌不揚,卻因數百年來飽經戰火硝煙洗禮而蜚聲中外。這里是19世紀中法戰爭中黑旗軍的大本營,也是上個世紀邊境戰爭的一大戰場,山上留存著大量戰場遺址遺跡,傳揚著許多蕩氣回腸的愛國故事,是一部活著的戰爭史,一個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平偉明,一九七八年赴中越邊境前線,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參加中越自衛反擊戰。教過書,當過記者,F熱心愛國主義教育,被聘為貴州師范大學國防教育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