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貴州省人民政府第一任省長
楊 勇(49.12-54.12)
楊勇(1912-1983) 湖南省瀏陽縣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八軍政治部宣傳大隊長,紅三軍團連政治委員、營政治委員、五師十四團政治處主任,第四師十團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第一、第四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谷諔馉帟r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魯西軍區副司令員兼三四三旅旅長,魯西軍區司令員兼教導第三旅旅長,延安軍事學院高干隊隊長,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隊司令員、第一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五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貴州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司令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早年經歷 楊勇,原名世駿,1913年10月28日出生于文家市清江一貧農家庭。1926年在里仁學校讀書時,參加勞動童子軍,任隊長。 1927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榜R日事變”,隨瀏陽農軍攻打長沙,不久敗走江西、常德等地,年底回鄉。 1929年考入瀏陽縣立中學學習。 1930年春因父病輟學,參加第八區蘇維埃政府工作。 1930年2月,經縣委選派到平江黃金洞紅五軍隨營學校政治隊學習,在此轉為中共黨員。結業后,分配到紅三軍團第八軍,歷任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大隊長,連副政委、政委,營長、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處處長等職。 1933年10月,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十團政委。參加了中央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并在洵口戰役立功,獲全國蘇維埃工農兵代表大會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 1934年獲三等紅星獎章。同年10月隨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參加了在全縣、金沙江、大渡河、土城、婁山關、四渡赤水等的戰斗。到達陜北后,紅三軍團改為陜甘支隊第二縱隊,楊勇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政委兼副團長。在平型關與日軍作戰中,勝利完成了攻堅任務,但不幸負傷。傷愈后,到襄垣、武鄉等地擴軍3000多人,成立補充團任團長。 [3] 1935年9月任陜甘支隊第2縱隊10大隊政治委員。到陜北后,任紅一方面軍第1軍團1師、4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后,楊勇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平型關、午城井溝等戰斗,并取得汾離公路伏擊戰的勝利。 1939年3月初率部隨第115師東進支隊由晉西到達魯西,指揮686團取得首戰樊壩的勝利,領導開辟魯西抗日根據地。后任第115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第343旅旅長兼魯西軍區副司令員、教導第3旅旅長、魯西軍區司令員兼魯西專署專員。 1941年初與政治委員蘇振華率教導第3旅運用圍點打援的戰法,取得潘溪渡戰斗的勝利。繼又挫敗了日偽軍對魯西區的“掃蕩”,鞏固了魯西抗日根據地。同年7月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不久赴延安,先后在軍事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44年,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連續拔除日偽據點200多處,殲滅偽軍萬多人,使魯西南的各小塊游擊根據地連成一片,新建了一個專署和六個縣政權。 1945年,攻克南樂、東平、陽谷等縣城,殲滅日軍萬余。同年9月,領導晉魯豫軍區部隊連續反擊,攻占長垣、湯陰等10多縣。11月組建晉魯豫軍區第七縱隊、任司令員。投入肅清殘余日偽據點的戰斗,4天內連克巨野等3座城市,并乘勝攻下濟寧市,殲偽軍7000多人 。
解放戰爭時期 1946 年4月,國民黨公開撕毀停戰協議。楊勇率第七縱隊,縱橫于晉、魯、豫戰場。在隴海路汴徐段自衛反擊戰中攻克碭山,協同三縱隊,圍殲國民黨一八一旅及一個團。又在巨野、定陶、鄄南三戰役中和兄弟部隊一起,殲國民黨軍隊整編第三師和四十一師、四十七師各一個旅。1947年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豫北攻勢。在魯西南戰役,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線,一舉攻克鄆城,創造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單獨攻堅和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又2個旅的先例,受到通報表彰。爾后,率部參加進軍大別山,組織指揮高山鋪戰役,所部因戰績突出,被野戰軍記大功一次。 1948年,率軍與國民黨軍隊戰斗于北向店,勝利完成掩護兄弟部隊南下桐柏山的任務。5月參加宛東戰。6—7月連續3次狙擊國民黨胡璉等2兵團北援,殲敵7000多人。11月淮海戰役開始,楊勇在張公店地區殲滅國民黨一八一師5000余人,俘虜國名黨五十五軍中將副軍長兼一八一師師長米文和。又在雙堆集地區搏斗9晝夜,殲滅1.6萬多人,俘國民黨團副司令吳紹周等將官9人。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司令員,參加渡江戰役,直出浙贛線,解放衢州、景德鎮、上饒等20余座城鎮。11月進軍西南,解放貴州后,率第5兵團主力和第3兵團一部參加成都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 1950 年1月,楊勇兼任貴州軍區司令員和省人民政府主席,年底入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2年畢業后,任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 1953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兵團司令員,組織所部參加夏季反擊作戰并指揮金城戰役。此次戰爭對美韓聯軍起到了威懾作用,為日后停戰做出了巨大貢獻。 [4] 1954年春起任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 1958年10月回國,先后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司令員。曾大力推廣郭興福教學法,提高全軍區的軍事訓練工作,增強了部隊戰斗力!拔幕蟾锩敝性獾搅直敕锤锩瘓F迫害,被解除職務。1972年起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新疆自治區黨委第二書 記和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曾組織部隊參加南疆鐵路、天山公路和烏魯木齊石油化工廠的建設工作。 1977年夏起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 1979年參與組織指揮解放軍邊防部隊在廣西、云南進行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楊勇重視部隊全面建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組織擬訂了軍隊建設的三年規劃。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 人物貢獻 勇斗日軍 1941年初,楊勇指揮教導第3旅運用圍點打援戰法,取得潘溪渡戰斗的勝利,創平原殲滅戰的光輝范例。1944年4月返回冀魯豫邊區,參與指揮東平、陽谷等戰斗。為開展平原游擊戰爭,開辟和建設魯西、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人民日報》) 抗美援朝 1953年4月,楊勇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組織夏季攻勢第一、二次進攻,取得勝利。又組織和指揮了金城以南地區的進攻戰,生俘南朝鮮“王牌”首都師副師長,為迫使美國接受停戰作出了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