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失明37歲讀哈佛,長沙妹子生動演繹“在黑暗中涅槃”!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9月26日訊 據大河報消息湖南師大附中有這樣一位校友,她雖雙目失明,卻勇敢地化黑暗為光明,化挫折為動力,她求學哈佛取得了最好成績A+獲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校友成就獎;她任首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奉獻畢生為殘疾人事業鼓與呼。 楊佳,鄭州大學1978級校友,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先后當選第11、12、13屆全國政協委員,哈佛大學建校300年來第一位獲MPA學位的外國盲人學生,首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全國婦聯執委,中國盲協副主席,北京市殘聯兼職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創新文化建設先進個人。 一、關于楊佳 15歲考上鄭州大學,19歲被鄭州大學破例留校任教。后繼續至中國科學院深造,24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講師。一場磨難,29歲的她雙目失明。然而她不屈不撓,和命運抗爭,37歲繼續攻讀哈佛。 楊佳校友的經歷可謂跌宕起伏。她曾在人民大會堂發言,鏗鏘有力地說出我們所熟悉的那句“你怎樣,中國便怎樣!中國怎樣,你才會怎樣!” 楊佳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加2015年全國兩會 二、一路成長 楊佳的成長是從故鄉長沙開始的,岳麓山是定格在她兒時窗前的風景。 她就讀的湖南師大附中,是人才輩出的百年名校。楊佳是這所中學當屆實驗班的學習委員和外語課代表,并在長沙市中學生數學、外語競賽中名列前茅。 老師發現了這個學生的優異潛質,在她念高一下學期時就動員她不上高二直接報考大學。于是,1978年,15歲的楊佳成為鄭州大學英語系的學生。 鄭州大學同樣十分看重這位年齡雖小卻成績突出的學生,讓她提前半年畢業留校任教,教大學二年級。那年楊佳才19歲,她所帶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年齡已超過自己這位“小老師”了。 工作三年,22歲的楊佳選擇繼續深造,再考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4歲的楊佳研究生畢業后再次留校任教,成為中科院一名優秀教師。 在鄭大求學時的楊佳(后排右一) 三、涅槃重生 29歲時,生活給楊佳開了一個玩笑,身患眼疾的她雙目失明。在這巨大的打擊下,楊佳以頑強的意志力選擇了在困境中重生。 彼時的楊佳像個孩子一樣,在父母的幫助下重新學習穿衣、吃飯、走路。用吸管喝飲料,用盲杖探路。不能看書就聽書,不能寫字就學盲文。盲校不收她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她就單獨拜師,從ABC摸起。閱讀關過后,她還立志要重返講臺。 失明后,父親就是楊佳的拐杖。父親退休之后,和楊佳的母親一起攜起女兒的雙手,用20年手牽手的陪伴訴說了感人至深的親情。 楊佳與父親在一起 終于,楊佳重返講臺。為了站穩講臺,為了準確無誤的板書,趁教室無課無人,楊佳讓媽媽領著自己一步步丈量從教室門口到講臺的距離,講臺到黑板兩邊的距離。 多媒體教學的觸摸屏上,楊佳請爸爸幫著貼上一塊塊作記號的膠布,提示她準確無誤地操作;為了提問時不張冠李戴,她必須把每位同學的聲音存進記憶…… 幾周課下來,學生們居然沒有察覺他們的老師再也看不見自己的學生了。 又是一個平靜的早晨,楊佳像每天一樣走進教室,同學們全體起立,一道道目光透過睫毛下的蒙眬,目送著老師走上講臺,班長走上前去把一束鮮花輕輕送到老師手里。 突然飄來的芳香,讓楊佳明白了同學們已經知道了發生在老師身上的一切。她把鮮花抱在懷里,聲音很輕:“謝謝同學們,謝謝!” “謝謝老師......謝謝老師......”同學們異口同聲。 聲音落下,教室里變得很靜,仿佛能聽到眼淚奪眶而出的聲音…… 四、苦盡甘來 新世紀到來的時候,中科院研究生院提出了創建國際知名、亞洲一流學院的目標。 為了適應學院的發展需要,楊佳決心繼續深造,再讀書,而且去世界最好的大學,去學最新的專業。 2000年,已失明八年的楊佳報考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準備攻讀公共管理碩士。 楊佳從容不迫,憑借熟練的英語、敏捷的才思和深厚的知識儲備,在考試中對答如流,完美發揮,得到了考官的高度認可。 5月,楊佳收到了錄取通知書,美洲7月的陽光擁抱了這位風塵仆仆的東方學子。 楊佳在哈佛大學求學 在哈佛,楊佳用學校提供的特殊鍵盤打字,一堂課下來,同學們會說楊佳的筆記就是一篇完整的講義。她差不多每天學習到凌晨兩三點,不僅完成了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還超出學校規定多學了三門課。她的論文被肯尼迪學院定為范文,哈佛教授為她破例打了哈佛最高分A+。畢業典禮上全場幾千名師生自發起立,為這位哈佛建校300多年來第一位獲MPA學位的外國盲人鼓掌歡呼。 >>>> 楊佳部分成就 ❖哈佛歸來,中科院研究生院支持楊佳開設《經濟全球化》、《溝通藝術》等新課,并把她所授課程評為“優秀課程”。 ❖在任奧運會專家顧問期間,她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愿者制定了“NP3S”專業服務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 ❖2008年楊佳第一次參加兩會,就應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邀請,用英語直播為期兩周的“楊佳日記”,把自己兩會間的獨特感受傳播到全世界。 ❖2008年10月下旬,楊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委員。 ❖2009年2月,楊佳的一席發言引起強烈共鳴,作為亞洲代表,她被提名為候選人,并當選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 ❖2011年楊佳在120名獲得提名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校友成就獎2011年度唯一的得主,同時也成為中國大陸獲此殊榮的第一人,成為全世界獲此獎勵的第十九人。 五、重返母校 2016年7月9月,楊佳校友返校參加外語學院1982級校友畢業30周年返;顒。她回憶起同窗校友當年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模樣,與大家暢談自己不忘初心、無畏前行的故事。 2018年6月18日,楊佳校友返校參加鄭州大學外語學院1978級校友入學40周年返;顒,與曾經的老師和同學們憶往昔、話當今、展未來,并在學院校友論壇上做主旨發言。 楊佳校友感謝母校領導和老師的熱情接待,感恩母校的培養。她說,“29歲之前,我是在超越別人;29歲之后,是在超越自我。一個人可以看不見,但不能沒有見地;可以沒有視野,但不能沒有眼界;可以看不見道路,但絕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100次跌倒,可以101次站起來!”她表示,今后將繼續努力,為母校爭光添彩。 校長劉炯天院士會見楊佳校友 一位曾經采訪楊佳的記者手記 第一次見到楊佳老師,是在全國婦聯組織的百姓宣講活動上。臺上的楊老師氣質如蘭,談吐優雅。她全程微笑著講述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仿佛一切都如過眼云煙。 采訪過程中,楊佳老師看不到我強忍著的淚水,我卻能清清楚楚看到她堅定的微笑。她謙遜有禮,認真地對每一位工作人員說謝謝。 “我并不向往三天的光明,但我相信科學,總覺得有一天我還能看到藍色的天,白色的云”,楊老師的話始終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一個人可以看不見道路 但絕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 100次跌倒 可以101次站起來 愿她的故事能夠激勵每一位努力前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