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7月,出版家、《瀟湘晨報》創辦人龔曙光首部慢憶時光散文集《日子瘋長》面市。上市僅一個多月,已引發文學界和讀者高度關注。8月18日《關于20世紀的文學回望暨<日子瘋長>暢談會》在上海書展舉行,韓少功、蘇童、龔曙光齊聚上海,共同探討文學與故鄉。 《日子瘋長》中寫的是普通人和普通事,父母家庭,親朋故舊,兒時玩伴,故鄉情懷,在斑駁歲月中念念不忘的時光與記憶,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故鄉、對親人的那一份深深眷戀。 龔曙光說,每個人小時候生活的地方都是擺不掉的,所以故鄉是他文學創作的支點。他偶然地用毛筆來進行寫作,隨手寫成的文字被拿去發表出來,又一路寫下來自然地寫到了他的故鄉,他的父母和他的祖父。這些在他的書寫當中很自然就浮現出來了,因為這些就是他生活中最熟悉的,支撐他生命主體的那些東西。 而每個人心目中的故鄉又是什么樣的呢?韓少功說故鄉是一種回望,是生命最開始的地方,那里有你最美好和純真的印象。蘇童說在未來一代青年眼中,故鄉就是他們生活的地方,所在即故鄉。龔曙光說你生長的地方是故鄉,你書寫的地方也是故鄉,文學的故鄉不一定是你生長的地方,但是這些都是故鄉,可以作為文學創作的源泉。 許多人或許會有感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故鄉正在一點一點“消逝”,或變得“面目全非”。事實上,故鄉也在慢慢“演變”著。年長一代的故鄉,是帶著鄉土的氣息的,有四季樹木的變幻,有長滿青苔的石板路,有在田里辛勤勞作的農人,有上山打鳥窩下水捉魚的孩童,有村口樹下的被圍觀的挑擔貨郎,有夕陽下裊裊升起的炊煙,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構成了這個天地獨特的人文。生活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就是每一個小人物平凡的生活。所以在讀龔曙光的文字時,你能在平常的拉家常式的語句中,感受到一幅幅靜謐美好又絢麗多彩的畫卷,讓人能經久流連。 韓少功說年輕一代對于故鄉的圖景是雷同的,就是一座城市,擁有著高樓、大超市、咖啡館,現代化的一切設備。這個時代在向前發展,城市化進程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生活,鄉土的氣息已經逐漸被現代化,高樓、水泥馬路取代白瓦黑墻,田野和村莊在迅速消失。我們被時代的潮流挾裹著,與人、與自然、與四季都變得陌生,孤零零的寄居在城市中。而這時的故鄉是哪里呢?是偌大小區里的某一棟的某一層嗎?不,這只是我在這里的家,它只擁有一個家的氛圍卻沒有故鄉所擁有的深刻含義,這些冷硬線條下的房屋無法帶給我故鄉所擁有的溫暖?墒沁@些冷硬即將變成未來人們的“故鄉”,看不見來路,找不見歸途。 逝去的無法挽回,但我們仍能珍惜現有的,也能守護好鄉土文化及傳承,創建綠色、美麗的新型鄉村。你我心中的故鄉,仍是我們夢想中的家園,還是我們情感上難以割舍的地方,更是我們文學表達中的圣地。無論以什么方式,都不要讓故鄉成為一個代名詞,一個地點,我們總要以我們的方式,留下一些傳統,一些平淡和一些溫情。 文/唐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