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劉日光,主任醫師,湖南隆回人,現任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骨科副主任,關節與運動醫學專業病房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委員,貴州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副主委,貴州省康復醫學會關節專業委員會副主委,貴州省醫學會骨科分會常委!豆强啤、《中醫正骨》雜志編委會委員,貴州醫科大學骨外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他從醫二十余載,牢記“大醫精誠”古訓,秉承杏林遺風,對醫技精益求精,對患者滿腔熱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二十余年如一日,牢記醫學誓言,嚴于律己,勤于奉獻,廉潔行醫,時刻發揮共產黨員模范作用。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他將全部的身心撲在崗位上,一門心思干工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帶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秉承醫者精神 模范帶頭做表率
“敬畏生命、健康所系”是劉日光的座右銘。也因這句話,劉日光時刻提醒并要求自己,做醫者、做良心醫者、做有能力的醫者。
“不說苦,不喊累,不拋棄,不放棄!边@些詞,貼切地描述了劉日光的日常工作狀態。他幾乎將自己全部奉獻給了醫院、給了患者。一年365天,除了家中有急事、出外學習與會診外,每天晚上9到10點鐘,都會到病房巡視當天術者與病重患者,為了方便患者聯系,他甚至將手機號碼告知其所有病友及其家屬,十多年未曾變更。不管是不是下班時間,也不管天氣有多惡劣,一旦醫院有緊急事務,或病人出現危急情況,只要他接到電話總會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并組織開展工作。早到晚走對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飯了。
長期的工作和勞累,使他患上了腰肌勞損,發作時腰痛劇烈,難以站立,但他從未放棄過一臺手術、一個生命。在他的堅持下,一次又一次用他普通而又不平凡的雙手與死神搏斗,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
2008年,“汶川地震”災難突發。他第一批申請參加醫院的救護隊,始終堅持戰斗在搶救傷員第一線,全身心的投入到“搶險救援”工作中,成功地把200多名傷員從成都安全轉送到我院。
急病友之所急 想病友之所想
劉日光小時候曾摔斷過手臂,那時候農村醫療條件不好,大家都知道,如果骨頭接好了,這輩子就正常過,如果接不好,那就是一輩子的殘疾了。所幸,他遇到了一位好醫生,他的手很快就恢復到了原來的樣子,沒有落下病根。因為這件事,劉日光對骨科以及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也因為自己曾是患者,更清楚患者更需要些什么。
“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他和他的同事們都秉承著這樣的工作精神,這讓他們和病友之間不是親人更似親人。時下,很多人呼吁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劉日光提出了“帶著感情進病房,根據病情開處方”的服務理念,并開展“零距離溝通”、“親情化服務”的人性化服務。
良好的溝通,是行醫中的一劑良藥。他經常說:“對于我們醫務人員,面對病友要換位思考,將患者對我們的信任轉化為一種動力,要以關懷式語言接觸病人,人性化服務滲透醫療,即使面對經濟富裕的患者,我們也要一視同仁,不開和病情無關的藥和檢查,不讓患者花冤枉錢;多以寬慰的語言與患者溝通,在患者痛苦的時候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疾病,在患者著急的時候幫他們平復心情,要讓患者在住院期間真正感到舒心和放心,這樣醫患關系就不會那么緊張了!
每當研究生、進修生及年輕醫生輪轉時,他都要給學員進行“醫患溝通漫談”的講座,以提高科室醫護人員與病友們的溝通能力。工作中,他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向患者揭示病情,也鼓勵患者盡可能多地描述病史和病情,然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出經濟可行的診療方案。
曾有一名身患重病的外地患者到劉日光所在的科室進行治療,因為病情比較復雜,多次轉診、轉院都未能確診,大量的檢查費用為病人家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劉日光醫生得知情況后,通過詳細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了解病史后,立馬組織科室專家研究國內外類似病例,翻閱大量的圖書、上網查找大量資料,終于確定了病因,明確了診斷,最終為患者及家屬節省了近萬元的檢查費用,也避免了患者反復檢查的痛楚。
他就是這樣,對每一位病友都盡心盡力,對每一項工作都盡職盡責。
做良心醫者 做有能力的醫者
作為一名醫生,既要有精湛的醫術,也要有醫者仁心的高尚情操。劉日光出生于一個中醫世家,中醫前輩們高尚的醫德醫風讓他受益匪淺,“精誠做人”“懸壺濟世”也成為了他學醫路上的指路牌,讓他嚴格要求自己,做良心醫者,做有能力的醫者。
劉日光說,不管社會怎么變化,也不管環境怎么變化,自己醫者的良心絕不會變。他不僅拒絕了來自患者的任何物質上的感謝,還為很多困難患者付出著。
曾有一名來自黔西縣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躺在病床上20多年了,慕名來貴醫附院求醫,劉日光得知其家庭經濟拮據,手術后往返醫院復診,既不方便也難以承擔這筆費用。于是他幾次開車前往黔西病友家中隨訪,調整診療康復方案,鼓勵病友康復訓練,經過近一年的堅持,這位病友終于告別病榻,重新站起來了。
劉日光知道,醫療事業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只憑一顆仁慈善良的心是不能實現救死扶傷的,擁有精湛的醫術才是病人的福音。為了讓更多的患者康復起來,他一直從事骨科臨床研究工作,結合臨床經驗,悉心求索,認真總結。2005年,在醫院領導指導下,他組織建立了貴州省首個關節外科病房,率先在貴州開展同期雙膝置換、膝關節單髁置換、氟骨癥關節損害、血友病性關節炎人工膝髖關節置換等高難度手術,使人工關節置換病友獲得運動生活能力。他先后主持或參與了國家與省部級課題10項,發表專業論文40多篇,科研成果獲貴州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發明專利1項,貴州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貴州省醫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并獲2009年第九屆貴州省青年科技獎。2015年被評為貴州省行業道德標兵、貴州醫科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2016年被授予“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
劉日光近十年來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在貴州省政協智力支邊辦的組織領導下,利用雙休日到基層醫院進行業務指導及幫扶工作。在基層醫院,他白天親自查房、診治、臨床帶教,晚上進行醫療缺陷、醫療安全等知識講課,并每年組織骨科基礎技能培訓班。通過一系列學習、整改和實踐,劉日光同志所幫扶醫院的骨科,醫務技術水平、病歷書寫規范、醫務核心制度落實等方面,得到了大大改善。他先后到過50多個市、縣醫院義診、講座、會診與教學查房,舉辦各類骨科醫生學習班12期,為省內縣級醫院培養出了50余名骨科骨干醫生,促進了基層骨科醫生技術水平提高。
不忘培育恩 不移貴醫情
二十多載辛勤耕耘,劉日光從一名草根醫務工作者成長為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主任醫師,亦獲得了很多榮譽。在談及榮譽時,他很激動地說:“無論我獲得再多的榮譽、得到再多的贊許,我都不會忘記,因為貴州醫科大學這個平臺,才有了我的成長;因為我的病人和學生,才有了我的進步和成就;因為幾代貴醫人對優良傳統的傳承和堅持,才有了如今我在貴醫的輝煌!離開了貴醫這個平臺,我就什么也不是了!貴醫好,我就好!”
談及他以后的工作,他向我們坦言,不會離開貴州醫科大學,不會離開這個培育他、讓他成長的地方,貴醫給了他成就,他就要參與貴醫的未來。他說,作為貴醫人,愛貴醫,守貴醫,工作中也會一直堅守貴醫好的傳統,堅持做有良心的醫者,做有能力的醫者,也要做有師德的教師,繼續不懈奮斗,守望貴醫輝煌的未來。
從劉日光樸實的語言中,我們看出了他對學校的熱愛和自豪,也看出了他守望貴醫未來的堅定決心。他無論是從醫還是做人,都一直堅守自己樸實的信念,這樣一位杰出的醫者令我們仰視崇敬,也鼓舞著我們去跟隨、去追趕、去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