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不必同,期于適足 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52) 2015年10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市政廳發表題為《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 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中國社會主義不是教科書里的教條,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變化的生命體。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發展中不斷變革,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一) 上一篇“學習經典”,講了習大大引經據典里的民本思想。其實,“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也是一種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思想,它體現為一種從民族實際出發的適度原則。這句古語,是清代思想家魏源論述的,而在2014年9月21日,習近平出席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也曾引用。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道理說得很簡單: 每一個人的鞋子大小不必相同,關鍵是要適合自己的腳; 每個國家的治理方法不必雷同,關鍵是要利于民族發展。 連小孩子都知道《鄭人買履》這個故事傳達的寓意:買鞋的時候不用自己的腳去丈量、反而刻板地迷信數據尺寸,那不是愚蠢之至嗎?而這么淺顯的道理,卻在實際應用中常常出現類似的糾紛。 比如,認定某一種文明、某一種制度合理,就要套用到所有民族、所有國家中,一旦發現對方不合自己的判斷尺寸,就攻擊批判甚至強行扭轉!@不正是“鄭人買履”的現代版和擴大版嗎?更為甚者,這其實是一種“削足適履”的文化強權和政治霸權。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告訴我們: 任何發展,都要適于本國實際國情的; 任何選擇,都是源于既有文化基礎的。 (二) 事實上,各種文明形態、各種社會制度,無論差異多少、無論優劣幾何,從文化根源上都在追求著一些人類的共同價值和共通目標,只不過道路不同、程度不同、快慢不同、側重不同,但是不影響殊途同歸的本質和諧。 不同地區、不同人民,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實際情況,這就必然影響著操作方法和社會秩序的不同。打個簡單形象的比喻來說: 在班級里進行教學,只有五、六人的小班教學,與有著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學,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肯定是大相徑庭的。小班教學,可以實行最大程度的自由主義,可以人人發言、可以流動課堂;而大班教學,首要任務是必須嚴格保證課堂秩序,而后只能按照班級平均水平維持進度,在這種狀況下,“一言堂”的知識均等傳達,已經是最大程度的教學公平了。 那么,倘若用單一情況下的教學法則去肆意批判另一種情況下的教學法則、甚至強行對方生搬硬套自己,那才是危害性極大的一種“殺頭便冠”行為,不僅不是先進的、科學的,反而是偏激的、狹隘的。 所以,不同道路的高下之分不能簡單判定,只有合適與否才是高明與否的判斷。 (三) 很多人會存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理,而這,就是不顧好自己腳下的路、左顧右盼盲目艷羨他人的心理,就是一種文化自卑和道路迷障的心理。殊不知,其實是:因地制宜,“會當擊流三千里”,量體裁衣,“風景這邊獨好”! 文化自信,養出民族自信; 道路自信,走出大國自信。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只要道路適足,行遠且看吾輩風采;只要利國利民,治世且看吾家風范! 。ㄎ膢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