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繡娘:“繡”出新生活,步入新時代 ——黔南州首個精準幫扶貧困戶“布依族手工布鞋作坊”成立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曹洪剛 日前,“新時代楊再琴繡娘作坊”正式在平塘縣克度鎮落良村龍井灣組楊再琴家掛牌,成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步小康駐村干部精準幫扶貧困戶的首個布依族手工布鞋作坊,當天便通過網絡平臺銷售了10余雙布鞋。
據了解,楊再琴今年67歲,身患殘疾、腿腳走路十分不便,家庭戶口人數5人,家庭收入主要靠兒子車德彪一人在外務工,其三個孫子都在克度鎮求學讀書,家庭開支很大,生活拮據,2014年楊再琴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腿腳不方便,是個半字不識的文盲,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廢人’,給政府增加了負擔,今天有了自己的作坊,能通過自己做的布鞋脫貧致富,成為自立自強的‘有用人’,真是做夢都沒有想到!”楊再琴指著掛在自家墻上的“新時代楊再琴繡娘作坊”牌子激動不已地說。
“楊再琴雖身有殘疾、走路不便,但手上功夫了得,做的布依族手工布鞋非常漂亮和保暖。根據她的特長和優勢成立新時代楊再琴繡娘作坊,銷售手工布依族布鞋可以幫助她家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楊再琴家的幫扶責任人熊江睿說,成立新時代楊再琴繡娘作坊是為了挖掘落良村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中國天眼景區的旅游品牌優勢,打造“天眼繡娘”的文化旅游商品,讓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助推脫貧攻堅。
成立“新時代楊再琴繡娘作坊”的背后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幫扶責任人熊江睿說,他原是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新聞中心的一名采編記者,9月中旬被派駐到平塘縣克度鎮落良村來駐村,楊再琴家是他的精準幫扶對象,通過多次進寨入組走訪幫扶,與楊再琴家結下深厚的感情,成為了“非親非故”的親人。 去年12月初,熊江睿進寨入組走訪,在楊再琴家碰見她的兒子車德彪打工回來了,并與車德彪交談,鼓動車德彪抓住中國天眼給克度鎮帶來的發展機遇,在家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但車德彪說在家發展產業缺資金、風險大,他家的現狀不能承擔任何風險,還是堅持要去打工,這樣收入穩定些。
雖然鼓動車德彪發展產業未能成功,但就在臨走的時候發生了令人意外的一幕:熊江睿交談結束后,準備回村里,楊再琴起身到屋里拿出她自己做的兩雙布依族手工布鞋給他,他“巧言拒絕”了。 雖然楊再琴送給熊江睿的兩雙手布依族手工布鞋沒被收下,但這兩雙布鞋卻進入了他的視線,成為他思索如何幫扶楊再琴家脫貧致富的切入點;厝ズ,他便一直在思考楊再琴家的“鞋”,覺得“鞋”有文章可做。 通過半個多月的思索和與楊再琴多次的商談,熊江睿最終把幫助楊再琴銷售布依族手工布鞋寫進2018年的精準幫扶計劃書里,開啟了楊再琴布依族手工布鞋的新時代。
楊再琴自信滿滿地說:“沒有精準扶貧政策就沒有新時代楊再琴繡娘作坊,更沒有現在的楊再琴,以前的楊再琴是家人和政府的負擔,現在的楊再琴能自力更生,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精準扶貧政策不僅讓我們家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還幫我這個一輩子沒有抬起頭來的殘疾老婦成立了繡娘作坊,讓我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恩惠,活得體面,活得有自信和尊嚴。國家的脫貧攻堅讓我走上了新時代,我一定要自強自立,自我扶貧,過上好日子!睏钤偾賵远ǖ卣f。
據楊再琴介紹,一雙布依族手工布鞋大約需要花兩天的時間才能做好,目前定價是50元一雙,主要推出以兩雙為一個單位的情侶鴛鴦“天眼摯愛”布鞋和以三雙為一個單位的親子鞋“幸福時空”旅游商品。 熊江睿說,成立新時代楊再琴繡娘作坊最簡單的動機是增加楊再琴家的年收入,下一步將與楊再琴一起創業,一起做好“天眼繡娘”的銷售和品牌建設,并以新時代楊再琴繡娘作坊為切入點和示范點,增強落良村貧困戶的脫貧信心,讓落良村的貧困戶奮力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迎接幸福美好的新時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