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東晉時代有兩個著名文人,一個是陶淵明,另一個是羅含。
說起陶淵明,人們肯定不會陌生,他的田園詩使我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只要讀過幾天書的人都會吟誦。羅含今人知道的恐怕不會太多,其實他是陶淵明的前輩,也以嗜菊愛菊出名。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菊》,就將他與陶淵明并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羅含在唐宋時期,名氣非常之大,但并非以詩出名。究其身份,應該說是文學家、地理學家,爾后才是思想家、哲學家。他撰寫的《湘中記》(三卷),又稱《湘中山水記》,是東晉地記的早期代表作,詳細記述了湖南的山川、特產、民俗、古跡等,成為后世修志的范本。作為古代衡陽最早的文學作品,它文辭優美,句式參差,語調抑揚,清麗空靈,藝術表現力強,尤其以山水描寫見長,為中國山水散文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寫作的《更生論》,是湖南古代最早的哲學著作,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體現的思想不僅是魏晉玄學的具體反映,也暗合了那個時代的文學思潮。
羅含(293—369),湖南耒陽人,字君章,號富和,西晉惠帝元康三年(293)六月初八日生于一個累世官宦之家,是湖南最早的名人之一。曾祖羅彥,字俊英,飽學之士,頗具文韜武略,蜀漢建興三年(225)任臨海太守,景耀四年(261)致仕,徙耒陽縣(今湖南耒陽市)興業鄉高沖。祖羅仁,字履元,官光祿大夫。父羅綏,字景南,景耀三年(260)官滎陽太守。羅含是羅綏長子,“所著文章刊行于世”,使羅氏門楣大放異彩。
羅含3歲喪母,11歲喪父,依叔母(嬸娘)朱氏成人。據說,“含少時晝臥,忽夢一鳥文彩異常,飛來入口,含因驚起,心胸間如吞物,意甚怪之。叔母謂曰:‘鳥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此吉祥也!谑遣旁迦招隆(《藝文類聚》卷九十)!傲_含吞鳥”成為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
羅含年輕時博學能文,不慕榮利。荊州刺史三次召他為官,均辭不就。后楊羨任荊州將,慕其才學,引薦他為新淦主簿,再三推辭不允才就任。不久,調任郡功曹敕史。東晉咸和九年(334),荊州刺史庾亮推薦羅含為江夏從事,江夏太守謝尚夸獎羅含為“湘中之琳瑯”。沒多久,升任荊州主簿。征西大將軍桓溫到荊州后,任羅含為征西參軍,后轉任荊州別駕,再遷宜都太守。為避喧鬧,羅含于城西小洲上建茅屋數椽,伐木為床,編葦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有一天,桓溫問在座的各位屬下:“你們看羅含是個什么樣的人?”大家都說是“荊楚奇才”;笢丶m正說:“這個人哪里是‘荊楚’兩個字概括得了的,他是‘江左之秀’哩!”
羅含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朝廷征召為尚書郎。永和十二年(356),桓溫封南郡公,任羅含為郎中令。不久,朝廷又召其入都為正員外郎,升散騎常侍、侍中、廷尉,轉調長沙相。羅含年老辭官歸里,朝廷加封為中散大夫,特許其門前置行馬,欽定“人過低頭,馬過下鞍,轎過步行”,讓他享受到了作為人臣莫大的殊榮。
二 據《晉書·文苑傳》載:“初,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棲集堂宇,及致仕還家,階庭忽蘭菊叢生,以為德行之感焉!薄傲_含宅”、“羅含菊”后來也都成為兩個專有名詞。 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撰的《世說新語》,載有兩則關于羅含的故事!斗秸返谖迤d:羅含曾在別人家做客,主人讓他和在座的客人一起交談,他說:“大家都相識已久,不用再這樣麻煩了!薄兑庴稹返谑d:羅含做桓溫的從事,謝尚做江夏相,羅含奉令前去調查謝尚。他到那兒后,開始并不問郡中事,直接到謝尚那里喝了幾天酒后就回來了;腹珕枺骸坝惺裁词聠?”羅含問:“不知道您認為謝尚是怎樣一個人?”桓公說:“謝尚是比我強很多的人!绷_含說:“難道有勝過您而為非作歹的人嗎?所以我什么也沒有問!被腹J為他的想法很奇特,也就沒有責怪他。這大概就是世所推崇的魏晉風度吧。 今天,我們說起唐代,都為其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而傾倒。但在唐代,許多著名文學家都為羅含所折服。杜甫《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云:“庾信羅含俱有宅,春來秋去作誰家?短墻若在從殘草,喬木如存可假花!眲⒂礤a《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韻》,其中一韻:“茅嶺潛相應,橘洲傍可指。郭璞驗幽經,羅含著前紀!薄都奶R司空三十韻》詩:“月色來侵幌,詩成有轉欞。羅含黃菊宅,柳惲白蘋汀!毙焘埂恫菽尽吩姡骸安菽緹o情亦可嗟,重開明鏡照無涯。菊英空折羅含宅,榆莢不生原憲家!痹谶@些著名詩人的筆下,把羅含同庾信、郭璞、陶淵明、柳惲及孔子弟子原憲并列,可見羅含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唐代之后,宋代“一門九進士”羅紼的女婿楊萬里,所撰《羅氏萬卷樓記》開卷即書:“羅氏皆豫章別也。其在于晉,君章以文鳴降。及五季,則有江東(羅隱)公。今廬陵之羅,其后也!眲⒖饲f《沁園春·和林卿韻》詞曰:“安得奇材,頸系單于,首提子璋。便做些功業,勝窮措大,聚螢武子,吞鳳君章!泵鞔鸂钤_洪先,承父命,修族譜,歷時30余年,考證出“廬陵、秀川(熂下)”羅氏是“羅含之后”,其《念庵文集》中留有相關詩詞。清代教諭、耒陽人宋世煦《題羅含》詩云: 淝陽著述仰宏才,氣節文章動上臺。 負異無漸江左秀,懷奇豈獨楚南才。 庭前蘭芷時爭羨,湘水琳瑯世共抬。 儒雅風流今已矣,幾人感奮意深哉。
晉廢帝太和四年(369)十一月十三日,羅含逝世于故里,享年77歲,葬縣南四十里五雷仙。他有七個兒子,分別名處端、處嚴、處正、貴衡、貴春、貴傳、貴海,相集于西湖塘小洲立相公廟,又名湘公廟,也稱羅含廟,廟中塑有羅含木質雕像。廟前有聯云:“派衍淝陽,秀鐘江左;聲蜚東晉,典重西湖!睘闅v代鄉貢首崇,禮文廟外,春秋二祭,“邑侯親往祭焉”。
唐代徐鉉《成氏詩集序》稱:“若夫嘉言麗句,音韻在成,非徒積學所能,蓋有神助者也。羅君章、謝康樂、江文通、邱希范,皆有影響發于夢寐!边@一方面說明羅含對山水自然有著獨特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從把羅含與以山水詩文名家的謝靈運、江淹、邱遲諸人并提來看,羅含正是以其山水文筆為唐人所看重。羅含文學作品今多不傳,《湘中記》全書雖佚,但內容廣為古籍征引。 湘中,即今湖南地。湖州師范學院鮑遠航博士在《羅含〈湘中記〉考——〈水經注〉征引文獻研究之一》文中分析認為:“《湘中記》必羅含居湘時所著,而當桓溫封南郡公時,引羅含為郎中令(《晉書·羅含傳》),已不居湘!稌x書》卷九十八《桓溫傳》:桓溫‘升平中,改封南郡公’,是升平中(357-361),羅含已在朝輾轉任職矣。太和四年(369),羅含為侍中,還嘗奉帝命于山陽犒勞桓溫(《晉書》卷九十八)。則《湘中記》當是羅含為庾亮、桓溫僚屬時,或任宜都太守時所作,即晉穆帝永和、升平年間(345-361)!
羅含生于湖湘,宦游湖湘多年,諳熟湘中山水風物、故實傳聞,記而為書,當在情理之中。由于歷時久遠,《湘中記》已經亡佚,其內容只散見于類書、雜史傳記、前人注釋等文獻著作中。也有誤作《湘川記》(《湖廣通志》)、《湘水記》(《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當以后魏酈道元《水經注》作《湘中記》為是。宋《崇文總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均作《湘中山水記》,殆其全名。
從宋代《崇文總目》、鄭樵《通志·藝文略》、尤袤《遂書堂書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元代《宋史》、《文獻通考》的著錄情況,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太平廣記》、《海錄碎事》等書的大量征引來看,《湘中記》在南宋甚至到元代仍存于世。但明后諸書都無著錄,顯然已經亡佚。
陳運溶《麓山精舍叢書第一集·荊湘地記二十九種》、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說郛》宛委山堂本、《五朝小說大觀·魏晉小說外乘家》、商務印書館本《說郛》卷四《墨娥漫錄》、黃奭《漢學堂知足齋叢書·子史鉤沉》均輯有羅含《湘中記》。
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八《湘水注》最早引羅含《湘中記》八條,其中有關衡州石鼓一條,人們最為熟悉!坝謻|北過重安縣東。又東北過酃縣西,承水從東南來注之”注:“臨承即故酃縣也……縣有石鼓,高六赤(注:同尺),湘水所徑,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羅君章云:扣之,聲聞數十里,此鼓今無復聲! 相傳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這塊石刻被后人稱為禹碑,由于原刻在南岳岣嶁峰,故又稱岣嶁碑。岣嶁碑的記載,最早見于羅含的《湘中記》:“岣嶁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碧拼笪暮理n愈曾為此尋碑賦詩,之后許多人尋遍衡山也未曾見過此碑。直到南宋嘉定五年(1212),四川人何致游岣嶁峰,這塊碑才被發現,并摹刻于三峽夔門和長沙岳麓書院。
唐代南岳道士李沖昭著《南岳小錄》,后錄入清代《四庫全書提要》。其書記南岳五峰(祝融、紫蓋、石廩、云密、天柱)三澗(靈澗、壽澗、洞真澗)之勝,敘山中歷代迄唐道教宮觀及道士得道飛升的傳聞及遺跡,共記事38條。卷首自序稱:“弱年悟道,近歲依師。洎臨岳門,頻訪靈跡。遍閱古碑及《衡山圖經》、《湘中記》,仍致詰于師資、長者、岳下耆年;虻靡皇,旋貯篋笥。撮而直書,總成一卷!
南岳七十二峰季軍雷缽嶺,山崖凸出兩個長而圓的巨石,似開啟的兩扇門,從下仰視,兩石渾為一體,又好似大門緊閉!斗捷浻洝氛f它“形如倉廩,有二戶,一開一合”,故名石廩峰!断嬷杏洝吩疲骸伴]則歲豐,開則歲儉!
清陳運溶輯刊羅含《湘中記》
《湘中記》駢散結合,具有六朝山水游記神韻,亦以野文逸事入書,人物、情節完備,既像寓言,又似小說。
如《湖廣通志》卷十一所引一則:“漢武時,有田父牽一赤牛,告漁人求渡。漁人曰:‘舟小,豈能勝牛?’田父曰:‘但相容,不重君船!谑堑侵,及半,牛糞于船。田父曰:‘以此相贈!榷,漁人怒其污,以橈撥棄水,欲盡,方覺是金。訝其異,躡之,見人牛俱入嶺,遂掘之,不可得! 《藝文類聚》卷八十一所引一則:“永和初,有采藥衡山者,道迷糧盡,過息巖下,見一老公、四五年少,對執書。告之以饑,與其食物,如薯蕷,指教所去,六日至家,而不復饑!
“《湘中記》繼承了辛氏《三秦記》的創作手法,在晉宋地記中較早地加強文學成分的比重。尤其是山水描寫內容的增加,是袁山松《宜都記》、盛弘之《荊州記》等的榜樣和先導,在晉宋山水文學的發展歷史上功不可沒!(鮑遠航《羅含〈湘中記〉考——〈水經注〉征引文獻研究之一》) 《湘中記》有時通過釋名來揭示山水的特點或位置,加強描寫的情趣內容,如:“九疑山在營道縣,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疑!薄八蕻斴F翼,度應機衡,故曰衡山!薄拔迕浪,在長沙縣東二十五里,光武時,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側,后因為名!
有時用生動的比喻,突出山水的主要特征,有引人人勝之致,如:“衡山、九嶷皆有舜廟,遙望衡山如陣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薄跋嫠燎,雖深五六丈,見底了然,石子如樗蒲矣,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綠竹生焉,上葉甚密,下疏寥,常如有風氣!
有時利用色彩和聲響加強描繪的力度,如: “(衡山)山有錦石,斐然成文,衡山有懸泉滴瀝,聲泠泠如弦;有鶴回翔其上,如舞!薄吧嫦媲Ю,但聞《漁父吟》,中流相和,其聲綿邈也! 有時還化靜為動或動靜結合來寫景,凸現景物的動感,如:“石燕在零陵縣,雷風則群飛翩翩然!薄拔慕锷缴嫌惺,方高一丈,四面綠竹扶疏,隨風委拂!薄跋嫠鲇陉査,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從所引諸例可見,《湘中記》描繪的山水景物,以清麗空靈為特征,很能體現鄉土風物的幽美特點,這也說明羅含是帶著欣賞、熱愛的心理來進行創作的。 此前的地記作品,大多記述地理形勢、郡縣沿革、水道分布、山川物產等內容,文學色彩一般不很濃重。而《湘中記》不但模山范水時,注意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加強表現效果,藝術表現力較此前地記作品有所提高,而且有時并不拘泥于寫實,而是利用富于文學性的筆調引人入勝。如《水經注·湘水注》引羅含語:“(芙蓉峰)望若陣云,非清霽素朝,不見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边@已不是具體的寫實,而是一種意境化的描繪,構造了一幅山水相得的優美畫面。
善哉!向生之言,曰:“天者何?萬物之總和。人者何?天中之一物!币虼艘哉,今萬物有數,而天地無窮。然則無窮之變,未始出于萬物,萬物不更生,則天地有終矣。天地不為有終,則更生可知矣。尋諸舊論,亦云:“萬兆懸定,群生代謝!笔ト俗鳌兑住,已備其極。窮神知化,窮理盡性。茍神可窮,有形者不得無數。是則,人物有定數,彼我有成分,有不可滅而為,無彼不得化而為我。聚散隱顯,環轉于無窮之途;賢愚壽夭,還復其物,自然貫次,毫分不差。與運泯復,不識不知遐哉,邈乎其道矣。天地雖大,渾而不亂,萬物雖眾,區已別矣。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支百世,不失其舊。又神之與質,自然之偶也。偶有離合死生之變也,質有聚散往復之勢也。人物變化,各有其性,性有本分,故復有常。物散雖混淆,聚不可亂,其往彌遠,故其復彌近。又,神質會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離,而莫慰離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識散之必聚。未之思也,豈遠乎若者?凡今生之為即昔生,生之故事即故事。于體無所厝,其意與已會,終不自覺,孰云覺之哉?今談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爾達觀者,所以齊死生,亦云死生為寤寐。誠哉是言。
東晉謝尚家族全都信佛,相信因果報應、善惡報應。與謝尚友善的羅含受此影響,撰寫了《更生論》。它大約成文于東晉穆帝永和六年至廢帝太和四年(350-369),類似佛教的輪回說,因而被南朝梁僧祐收集在《弘明集》第五卷。凡是研究佛教、哲學著作,都會提到羅含的《更生論》,可見《更生論》之受重視。但也許是《更生論》文章較短之緣故,或被一筆帶過,或語焉不詳。 關于羅含
羅含,生于西晉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卒于東晉簡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字君章,號富和,東晉桂陽郡耒陽縣(今湖南省耒陽市)人。 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中國山水散文的創作先驅。配秦氏、田氏、李氏,生七子。歷任郡主簿、郡從亊、州主簿、征西參軍、州別駕、尚書郎、郡太守、郎中令、散騎常侍、廷尉、侍中、長沙相等職,加封中散大夫。曾祖羅彥曾任臨海太守,祖父羅彥蜀漢建興時為臨安太守,父羅綏延熙時為滎陽太守。
(作者:甘建華 單位:衡陽市湖湘文化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