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之(1895—1983),湖南邵陽人;1919年入北京大學學習,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莫斯科支部負責人之一;回國后主編《向導》和《新青年》;在中共四大、五大相繼當選為中央委員,后因不同意中央的路線于1929年11月被開除出黨;1932年10月被捕入獄,1937年8月獲釋;1948年,將中國共產主義同盟改為中國革命共產黨并遷往香港;先后流亡越南與歐洲;1973年移居美國;他在國外流亡期間,始終堅持托派觀點,對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持敵視的態度;1983年11月28日病逝。 彭述之 在中共“四大”會議上,選舉產生了由陳獨秀為黨的總書記兼組織部主任、彭述之為宣傳部主任、張國燾為工農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為宣傳部委員的五人中央局。在這五人中,最不為人熟知的要數第二號人物彭述之了。 彭述之,曾化名張次南,1894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陽隆回縣羊古坳鄉轉角丘村。他的家鄉是一個位置偏僻但思想開放的地方,離我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居不過十數里地。小時候,他在家鄉接受私塾教育,后來進入邵陽中學和寶慶縣中求學。在中學學習期間,他積極組織學生會,參加反對袁世凱、反對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愛國學生運動。中學畢業后,他曾回家鄉教過一年私塾,后來考入北京大學學習,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五四運動。1920年秋,他先后在長沙、上海等地參加革命活動,并加入了混帳青年團。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他作為中國最早共產黨的黨員之一,受派前往莫斯科,先后在紅軍大學和東方大學學習。在蘇期間,他擔任中共莫斯科支部書記,參加過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遠東工人大會,還以蘇聯共產黨員資格參加莫斯科的市民代表大會。1924年,他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和李大釗一同出席了共產黨國際第五次大會,同年8月回國,在上海大學任教,并擔任過《新青年》雜志主編。 1925年1月,中共中央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中央局,他當選為宣傳部主任兼黨中央機關刊物《向導》主編,坐上了共產黨的第二號領導位置。當時,共產黨主要工作是進行思想發動和馬列主義宣傳,所以在中央局五名成員中,竟有以他為首的三位同志是做宣傳工作的。由此可見他的位置和責任之重。 在中共史上,彭述之和陳獨秀經歷了由志同道合到分道揚鑣的過程。1921年,彭述之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前就與陳獨秀相識相知。四年后,彭述之學成畢業,留在母校任教。不久,他即回國參加黨的“四大”,從此,先與陳獨秀一起反對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提出共產黨獨立領導工農大眾的方針。大革命后期,他又堅決執行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在陳獨秀指使下,拒不在《向導》上刊登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他參與領導上海暴動,后失敗!鞍似摺睍h后同陳獨秀組成反對派組織“無產者社”,編發《無產者》雜志,公開發表《左翼反對派宣言》,進行分裂黨的活動。1928年4月,彭述之因堅持右傾錯誤,被開除出中央委員會。次年11月15日,他和陳獨秀同時被中共中央開除黨籍。從此,他成為了“托派”分子,同陳獨秀、劉仁靜及其他“托派”分子一起,組成“列寧主義者左翼反對派”,在上海設立中央機關,出版刊物《火花》。1929年12月15日,他與陳獨秀、劉仁靜等81人,發表了《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公布了托陳取消派的綱領。后來他在托洛茨基的建議下,盡力將托洛茨基各小組統一起來,組成“中國共產主義同盟”,接受“托派”出版社的委托,主編學術雜志《動力》(后改名為《讀書雜志》)。 1932年10月15日,陳獨秀、彭述之等人因發表抨擊日本侵華及蔣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的文章、宣言和傳單,被國民黨上海市公安局以違犯《國民緊急治安法》名義逮捕入獄。10月30日,天津《大公報》刊登了他二人受審的消息及合影照片。有趣的是,報紙把他倆的名字和照片搞顛倒了,以致后來不少報刊和史料以訛傳訛,張冠李戴。在接受國民黨審訊的法庭上,法官問彭述之:“《火花》及《校內生活》是你編的嗎?”他一點也不掩飾地說:“都是我做的!狈ü賳査骸澳惴磳裾畣?”他毫不含糊地說:“當然反對,不然我也不會到這里來!狈ü賳査麨槭裁匆磳裾,他一口氣說出了三點理由:一是政府不抵抗外敵入侵;二是政府無能力阻止軍閥混戰;三是政府使人民不得自由。 1937年,陳獨秀、彭述之出獄后,圍繞蘇聯無產階級專政和共產主義等問題,兩人之間產生了很深的裂痕和分歧,以后由分歧轉為完全對立,最終分道揚鑣!暗谒膰H”成立時,他擔任中國支部書記。在“中國共產主義同盟”第二次全會大會上,他通過決議,公開批判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彭述之去香港等地,秘密進行托洛茨基的派別活動,并擔任“中國共產主義同盟”新的理論雜志《求真》的主編,同時與愛人陳碧蘭合作發行《青年和婦女》月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他將“中國共產主義同盟”改為“中國革命共產黨”,并將該黨政治局遷至香港。 1949年,彭述之曾主持討論中國共產黨勝利成功的原因和教訓,公開發表了《告中國共產黨書》。由于港英當局的逼迫,他先后流亡越南和歐洲。1951年,他參加“第四國際”第三次大會,成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會委員及書記處成員。不久,彭述之因與“第四國際”總書記巴布羅蘭的多數派在理論和政策上發生對立,即與“第四國際”公開分裂,成為少數派的領袖,致力于把分裂的托洛茨基分子重新組織起來,企圖創造托洛茨基運動的再統一。為此,他流亡日本、美國等地,最后定居美國。 1983年11月28日,彭述之因患心臟病在美國去世,終年89歲。 彭述之眷戀家鄉,彌留之際,囑咐女兒程映湘:“我們的家鄉在美麗的望云山腳下,那里又是愛國思想家魏源和倒袁護國將領蔡鍔的家鄉。你們一定要回去看一看!1985年冬,任法國國家政治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時年56歲的程映湘女士,偕丈夫高達樂(法國人)回到隆回尋根問祖、探訪父老鄉親,了卻了先父的遺愿。 (《名人傳記》2002.2陳楊桂吳高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