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湖南文創大賽設計者們奇思妙想,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讓湖湘文化與時尚碰撞 山歌情思創“湖湘笠燈”,美食糄粑融“書院六禮” 說到眼下最火的文創產品,非《來自故宮的禮物》莫屬。如“如朕親臨”、“奉旨旅行”這樣的行李吊牌詼諧而實用,“朕飲食甚好”御批系列骨瓷碗不僅有文化還很顯檔次。一個數字證明了人們對優秀文創產品的喜愛——故宮文創產品賣到10個億。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湖南有著獨特的湖湘文化,如何像故宮文創一樣,將文化創意與本地文化文物相結合,深度發掘湖湘特色文化資源?首屆湖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順勢而出。 經過86天的征選,4000余件作品歸集,英美法日等創意注入、港澳臺大師交融……首屆湖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決出的20強作品,最終于4月14日進入最后的總決賽環節,7位專家評審出金、銀、銅三獎。評審們對這20件作品都十分喜愛,要選出三獎,有評審表示,“這真是一個‘割愛’的過程! 這些被文創大咖們紛紛點贊的作品是什么樣的?來自湖南本土的設計師們的作品靈感都來自哪?本報擇選其中6件作品,為您一一展示。 ■記者 魏靜 A 梭說侗錦亞麻系列 作品簡介:梭說侗錦亞麻系列以原木棕色和藍色作為基礎色,拼接多種色塊,又采集傳統侗族紋樣重新排列組合,收斂彩錦之鋒芒畢露,放大素錦之樸素大方,使之更符合現代美學理念。亞麻材質近似人的皮膚,有保護肌體、調節溫度的天然特性,透氣性、吸濕性、清爽性俱佳,又具有生動的凹凸紋理,有一種微妙有趣的材質美感。心靈手巧的侗族婦女們于絲絲紡線之間回凌穿行,一經一緯,訴說現代簡約的美學理念與傳統侗錦手工藝的融合與傳承。 團隊:侗脈文化-梭說 團隊成員:龍憲榮、粟田梅、楊佳、楊苗、左丹、周文君 他們說:我們理解的文創,是文化背景下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從而帶動社會效益的產生,正如我們的目標“文創公益,精準扶貧”。 歷史文化延伸 侗錦織物 湖南通道、貴州黎平和廣西三江所產的侗錦較為馳名,這三地的侗錦做工精細,采用對比強烈的色澤,配上絢麗多姿的各種圖案,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 侗錦用木棉線染成五色織之,質粗有文彩,亦有花木禽獸各樣,精者甲他那,凍之水不敗,漬之油不污。侗錦的花紋主要有花木形,如芙蓉、牡丹、月季、玫瑰等;有鳥獸形,如對鳳、鴛鴦、麻雀、春燕、牛羊等;有物器形,如花橋、鼓樓、月亮、星星、水波、銀鉤等;還有幾何圖案,色彩絢麗,圖案大方,結構十分精密嚴謹。 B 湖湘笠燈 作品簡介:《湖湘笠燈》文創作品的創意構思來源于湖南著名文物“中方斗笠”;設計提取了斗笠所產生的光影美感與造型,以模擬仿生抽象等設計手法重新演繹對這個傳統物件的理解與傳承。既可以當一件擺設藝術品,也可以是一組燈具。作品中暖暖逸動的燈光似乎在敘說著它的前世今生,煥發著新的歷史使命,使人陶醉在它的歷史文化的新美學中…… 團隊成員:郭春蓉、黃海龍、貴軍 他們說:舉辦文創大賽,一方面可以吸引文化創意人才對湖南本土文化元素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能加強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播和傳承,讓傳統文化在現在乃至將來在繼承與保護的過程中增加一絲絲樂趣,是文創藝術在不斷進步的表現! 背后故事 一句山歌引發的懷舊情思 作品主創是一名清秀時尚的美女設計師——湖南農大環境設計系老師郭春蓉。這件作品的誕生,是個人業余愛好的產物。 2009年,郭春蓉在懷化中方縣的一個小村子里考察時,耳邊突然傳來一陣歌聲,“斗笠自古出中方,雨雪陰晴他來擋,曾經一度為貢品,有緣遇見乾隆皇”。這首山歌牢牢地吸引了她,有著鏤空檐特色的中方斗笠更讓熱愛手工、木工的她,想要將這一靈感素材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 回長沙后,她嘗試用中方斗笠的主要材料——竹絲和粽葉這種傳統元素和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編織成了一個花器。2010年,考慮到能讓作品更富現代感,也更方便物流運輸,她擇取再三,選用好收納好運輸的蜂窩紙芯作為創作材料。郭春蓉說,這一材料抽象表達了對中方斗笠材質的衍生,比竹更時尚溫暖,還能更好地傳達光影效果。為了讓光影效果更突出,她將這一設計改成了一盞斗笠燈。透過蜂窩般的孔洞,燈的溫暖黃光隨著斗笠燈的形狀,展現出一種不一樣的情感和美感,生活和文化交融,文化的傳承正在其中。 歷史文化延伸 中方斗笠 中方斗笠是湖南省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歷史已有五百多年。清朝初年,芭蕉村農戶龍金田首制斗笠;乾隆年間盛行一時,制作技藝精細,暢銷各地。中方斗笠,以輕便、精巧、光亮、耐用而著稱,在省內外久負盛名。近年來,外貿部門把它推向國際市場,使這一漢族民間工藝品飄洋過海,受到新加坡、日本、美國和芬蘭等國客商的青睞。 C “隨意”鎮紙 作品簡介:作品取材自齊白石早期巔峰作品——《可惜無聲》花鳥工蟲畫冊。用湘繡精細工藝巧妙表現白石老人的繪畫藝術,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與時代特征。作品中的蟲兒纖毫畢現,靈氣逼人,細致入微,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趣味。設計上不僅僅追求簡潔的產品造型,更注重從人性結構出發,講究曲線與人接觸時的完美吻合,它突破了傳統湘繡工藝與表現形式,融進了現代技術和設計理念,從而讓傳統變得輕松、自然、純凈、簡潔。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湘繡創新研發中心) 主創:孫舜堯、廖芳 他們說:在延伸和拓展文化傳播功能的同時,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和社會創意結合的小商品,特別是一些實用性、趣味性的東西。我們要研究人們的生活,研究人們生活中需要什么,從而促進文化消費,提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背后故事 創新材質,填補空白 這一作品來自湖南師范大學的湘繡創新研發中心。事實上,“隨意”是一件鎮紙。 在做這系列文創作品時,這一團隊考慮過多個素材,最后選擇了齊白石的花鳥工蟲畫冊,在名人的作品下,結合湘繡特色,更有觀賞性和藝術趣味,也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作者之一的廖芳說,出于運輸方便的考慮,他們在多個材質的反復考量后,最后選擇了納米水晶材質。與以往的湘繡作品比,這一材料不像木框那樣易破損,也更容易保存,還兼具觀賞價值。而這一材質和湘繡的結合,也是市場上的空白。 目前這一作品已經推向了市場。約三成在學校內部出售,更多的則是企業單位作為文化禮品贈送。 歷史文化延伸 《可惜無聲》與湘繡 2009年,齊白石作品《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以9520萬元成交,刷新了當時齊白石個人作品的拍賣紀錄。作品均以植物花卉和昆蟲搭配,荷花、稻穗、牽;、水仙等花卉恣意描繪,螳螂、蜻蜓、蟬、蜂等動物則穿插其中,或棲息樹葉之上,或追逐于花陰之下,或振翅欲飛,栩栩如生、躍躍欲動,充分體現了齊白石“為萬蟲寫照”的高超技藝。 湘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以絲絨線繡花出名。繡品絨面的花型具有真實感,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D 新·書院六禮 作品簡介:作為傳統書院禮品,六禮代表了過去文化中待人的真誠和對知識的景仰,是學識志士拜師敬師的重要儀式禮器,如今已沒落。作品基于對傳統儀式的價值認同,結合傳統六禮的抽象造型,以衡陽本地特色的“糄粑”為載體,使過去沒落的形式在重新詮釋的禮品中回歸——新·六禮,也是留住禮。 團隊名稱:南華大學Design-X 團隊成員:梁晟銘、王國先、韓柳緒、刁旖旎、劉健、潘思宇 他們說:文創一種情感運作,價值就是其背后的故事。我們應解讀和重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將文化元素與產品本身的創意相結合,將對于文化的理解融入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去。 背后故事 被忽略的書院禮儀 這是一個平均年齡22歲的大學生團隊,成員六人。2016年3月,這個年輕的團隊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一項以衡陽石鼓書院文創產品為主題的大學生創新項目研究。 他們發現,在古代書院中,學生為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以及對知識的景仰,在拜師禮中會送六禮給老師。而現今人們去書院游玩時,往往只感嘆古代書院的建筑和文物的精致,卻淡看了書院禮儀。激發他們創作靈感的是:他們發現,游客非常愿意購買當地特產送給親朋好友,所以,為什么不把特產和書院禮儀結合? 由此,他們大量調研衡陽特產,并發現了一個已有千年歷史的美食——糄粑。他們同時發現,糄粑手工藝正在沒落。傳播書院禮儀與留住傳統美食手藝,同時蘊涵的湖湘特色,讓這一作品從4000件作品中躋入20強。 歷史文化延伸 六禮束修 在中國古代,新生入學有隆重的“入學禮”,被視為人生四大禮之一!叭雽W禮”第二環是“拜先師”,接著學生向老師贈送六禮束修,即學生贈與老師的6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勤奮好學;蓮子,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日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干瘦肉條,表達弟子心意。 E 大彩·仁馬 作品簡介:在中國儒家學說里,“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幫助和友愛的美德,“馬”象征著勇敢、勤奮、超越的精神,“仁馬”則是希望我們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內核!叭蜀R”為銅胎漆器,外形上綜合了漢馬的精干與唐馬的圓潤,由透明大漆與中國北方的雞蛋殼黏貼打磨數十遍歷時三個月完成。 作者:歐偲 歐偲:文創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創意為先導,在跨領域、跨行業、多元化、多交叉的融合中實現創新,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藝術審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讓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 背后故事 3年執著,攻克難題 畢業于西安美院雕塑系的歐偲是一個80后,熱愛青銅雕塑。2009年,他從西安回到長沙做企業,想結合湖南的文化特色做一些作品出來。一次經過馬王堆時,他想到了四羊方尊和漆器,靈感瞬間爆發,他開始思索如何將青銅和漆結合。 他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銅胎漆器。當時青銅昂貴,為了防止青銅氧化,青銅器上都會漆上一層漆。但這項手藝一度失傳。歐偲向同學求助,嘗試將銅器和漆結合,但都失敗了。不甘心的歐偲自己親自嘗試,用3年的時間,訪遍福建、陜西等漆藝之鄉,拜訪漆藝老師,頂著大漆過敏帶來的不適,攻克了大漆無法在銅胎上固著的難題。 “仁馬”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制作出來的作品。馬身兼具唐馬和漢馬的神韻。由于北方雞蛋殼在顏色上比南方雞蛋殼更白,歐偲選擇了北方雞蛋殼來做馬身的顏色。這是一項耗費時間的細活,雞蛋殼和大漆的黏貼打磨需要花費3個月,一件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半年。 F 團圓 作品簡介:從馬王堆紋樣中提取金烏、神鹿、神龍和金蟾蜍這四種具有代表性的吉祥神獸為設計元素,組成一塊完整的團圓璧,并附以馬王堆織物長壽繡紋樣提取元素作為裝飾,同時在大漆用色上選取絲織品上最典型的顏色。由于大漆特有的性質,男女兩款同時定制出來的首飾,每一對的紋理是獨一無二可以完全吻合的。 作者:徐藝 徐藝:好的文創設計應該有它的內在靈魂,同時兼具長久的市場活力。 背后故事 用傳統工藝演繹“如膠似漆” 徐藝出生于益陽,作為一個80后,有著敢闖的氣質。熱愛有時是一個意外的遇見。他在大學時選修的大漆課,讓他對大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7年前,出于內心的熱愛,他轉行一心投入木藝大漆,并注冊了公司。2016年初,他想結合大漆工藝,對“如膠似漆”一詞進行情感的延伸,卻找不到頭緒來體現。 一天,他開車經過湖南省博物館,突然靈光一閃:馬王堆出土的大量漆器,還有代表性的馬王堆紋樣、T型帛畫,不就是能做情感的文創作品嗎? 他提取了馬王堆出土的T型帛畫中的金烏、神鹿、神龍和金蟾蜍的元素,結合“長壽繡”做了一個璧,取名“團圓璧”。為了更好地表現出金蟾蜍,他在原樣基礎上加入了元寶元素,讓金蟾更具辨識和美感。 為了讓大眾更容易接受大漆,他將這一設計定為首飾。男女兩款,四塊項鏈墜合起來就是一塊璧,代表著家人之間血脈相通的關愛和牽掛。 歷史文化延伸 絹地“長壽繡” 絹地“長壽繡”為西漢時期的文物,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現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