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老中醫劉尚義教授榮獲中醫藥界最高榮譽
“國醫大師”他是貴州第一人 現場教學生認藥。 ![]() 劉尚義教授查房。 ![]() 下鄉義診。 劉尚義獲得“國醫大師”稱號。 ![]() 劉尚義與學生合影。 圖片由貴州省衛生計生委提供 10月3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召開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授予全國30位中醫泰斗“國醫大師”榮譽稱號。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表彰會前親切接見“國醫大師”并座談。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出席表彰大會并為“國醫大師”頒獎。我省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劉尚義教授獲此殊榮,是我省榮獲此項稱號第一人。 “國醫大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評選的國家級中醫藥大師,是中醫藥界最高榮譽!皣t大師”每5年評選一次,每屆評選30名,目前共舉辦兩屆。獲此殊榮的大師均為德藝雙馨、群眾認可、貢獻突出、影響巨大,且從事中醫藥工作50年以上的中醫大家。本屆評選出的30名“國醫大師”,涉及22個省,平均年齡80.8歲,最大的102歲,最小的68歲,我省劉尚義教授72歲。 劉尚義是貴陽中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62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從醫50余載至今不輟,為第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一批貴州省名中醫。他以在業界德高望重的聲名、在坊間家喻戶曉的醫技和醫者崇高的職業操守,成為國醫大師獎項的“貴州第一人”,近日,記者對劉尚義教授的從醫、教學等進行了專訪。 大醫精誠:用心把病看好 “寧愿我累一點,也要解決病人的痛苦,醫生的職責就是治病救人!辟F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劉尚義說道:病人遠道而來,花這么多時間排隊就為了找我看病,如果我止步于此,不求進取,哪里對得起這些病人。 “窮醫道精髓、獻仁術愛心”是劉尚義掛在嘴邊的座右銘,從醫幾十年,他幾乎天天都在和患者打交道。即使已古稀高齡,每周一、三、四的上午,劉尚義仍風雨無阻地在貴陽中醫一附院國醫堂坐診,并帶三、四名徒弟。 2005年,中央電視臺“中華醫藥”欄目“醫藥名家”是這樣介紹劉尚義的,“在中國貴陽,有一位被人們稱為‘傳統中醫’的醫生,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那么一提到‘傳統中醫’,可能有的觀眾朋友就會問了,中醫不是都和傳統有關系嗎?但是這個醫生可不一樣,他能夠從很多傳統的東西中悟出中醫的道理來”,“有很多像老王(肝硬化、肝腹水患者)這樣的病人,在劉尚義門診的時候都會來找他,因為在他們的眼中,找劉尚義看病好得快”。 記者了解到,醫院對劉尚義每次出診均予限號,但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對沒有掛到號的患者,他總是不忍拒絕,有求必應,每次門診常超百人,為不耽誤病人就診,他經常是水也顧不上喝一口,加班看病已為常事。 為了專研,古稀之年的劉尚義早已通讀了《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藥性賦》等藥學專著,精于藥性。處方用藥,藥少力專,常常用藥不超過9味,學生常用“短小精悍,價廉物美”來形容。每遇生活拮據的患者,他都盡量少用貴重藥物,以免給患者增加負擔,有的病人覺得自己病情重,要求下藥重一點,他總是風趣地說“這叫做四兩撥千斤,我們今天開七副,旗(七)開得勝怎么樣?”只言片語緩解了病人的情緒,拉近了和患者的距離。 大醫學識:熟諳經典,博采眾長 劉尚義老先生平日酷愛讀書,涉獵廣泛。幼時喜好閱讀的文、史、哲類書籍,為日后學習中醫打下基礎。1961年,劉尚義考入貴陽醫學院祖國醫學系,之后轉入新成立的貴陽中醫學院中醫系,全面系統地學習了《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多年從事《中醫醫學史》、《中醫基礎》等專業教學,使他對中醫理論系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多方收集全國各地名家中醫醫案,揣測領悟,對《程杏軒醫案》、《王孟英醫案》、《張聿青醫案》、《王旭高醫案》研究較深,力圖在辨證施治上,承接古人遺緒,曾篆刻一閑章“三指笑拍扁鵲肩”,體現這一治學理念。特別是從1962年開始,師從貴州名醫趙韻芬(趙韻芬是“葛氏瘍科”第七代傳人,善治九子瘍,后將葛氏幾十個祖傳秘方獻給國家),系統學習了瘍科疾病的診治及丸、散、膏、丹的煉制,善用藥線治療瘍科疾病。 對中醫的學習,劉尚義認為中醫經典著作是中醫之本、中醫之源,學習中醫,首務必是研讀經典著作。他還認為,學習中醫要在“悟”上下功夫,對于中醫歷代各家學說思想,既不輕易否定,也不盲目接受,要將各家之長反復思考揣摩,領悟精髓,用于臨床。 在腫瘤治療中,他強調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經方應用不要泥古,當變則變,一切惟效是求。他認為腫瘤的病因有虛、痰、瘀、毒、郁,提出“平衡陰陽,損有余,補不足,內外修治”的治療原則,并指出疾病早期應“結者散之”,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疾病中期應“堅者削之”,扶正祛邪并重;疾病晚期應扶正為主、祛邪為輔。對手術后未放化療者,以扶正固本治療為主,宜用補脾腎,養氣血之品。手術放化療后“陰虛于內,陽顯于外”,應益氣養陰,滋補肝腎,調和脾胃,以減輕放化療毒副作用對機體的損傷,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對無法手術及放化療者,宜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扶正固本之品,改善癥狀,減輕疼痛,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大醫師道:40余年,桃李成圃 劉尚義先生執教40余載,孜孜不倦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中醫人才。他重嚴謹治學,更重為人品行,言傳身教,常以“醫為何物,救死扶傷,德在那里,菩薩心腸”教導學生、弟子。 如今雖已年逾七十,仍熱心教學,誨人不倦。他對醫院、學院、學會的授課之邀,但凡有空,皆會應邀而往,授課前必然精心準備,授課時旁征博引,涉獵廣泛,與中醫相關的詩詞、歌賦信手拈來,侃侃而談,每每授課,皆座無虛席。學生評價他的講座集學術性、藝術性和趣味性于一體,讓人聽后酣暢淋漓。 2007年,他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之邀,在南寧為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班講授《金匱要略》,他用對比學給大家講授了一堂中醫與易經、京劇、國畫、書法、音樂等國學在哲學思維上的共通性,讓人耳目一新,深受學員喜愛,學員認為他國醫、國學功底深厚,大開眼界,會后學員紛紛要求簽名、題詞、合影。 在學術上劉尚義對學生毫無保留、無私奉獻,在生活中對學生平易謙和、關懷備至。他培養的學生,遍布海內外,許多都已成為中醫藥事業的棟梁和骨干。2002年至今,劉尚義先后擔任了第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0年11月,國家中醫管理局批準建設“劉尚義名老中醫工作室”。目前,跟師徒弟中,有本科7人、碩士6人、博士3人、博士后2人,皆學有所成,有的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有的已成為貴州省省管專家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的已被評為貴州省名中醫,中醫薪火代代相傳。 臨床之余,劉尚義堅持經驗總結,主編了《南方醫話》、《中醫名言選》等書籍,參編了《醫林拔萃》、《中醫證候辨治軌范》、《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中醫疾病診療纂要》、《感冒論治學》、《中醫名言選》、《中國中成藥》、《中國中成藥優選》、《中國基本中成藥》、《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修訂版)》等書籍。并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從1972年至今,在各團體中開展學術講座、健康講座等百余場,宣揚中醫文化和推動中醫事業發展。 對于“國醫大師”這個榮譽稱號,劉尚義說,他只是中醫界的一名普通代表,這個榮譽屬于整個中醫界,他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一生所學傳授給年輕人,讓中醫造福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