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農村美了,農民富了。 富了的農民該如何把持自己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關注的新課題。 1996年5月,楊紹軍和收養的23名孤兒合影(還有3名因年紀太小寄養在外)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丹洲鄉陽湖村農民楊紹軍是改革開放后最先富起來的人。1996年3月,他創辦的“陽光孤兒院”開院。首批收養了26名來自全市各地的孤兒。這些孩子大的11歲,小的5歲。 開院兩個月后,我第一次走進了孤兒院,第一次懷著獵奇的心理采訪這件讓我興奮卻又有些懷疑的新事。 辦院之初的院落。拍攝時間:1996年5月。 尋找真相是新聞攝影師的職業習慣:“楊紹軍是不是真的收養了這么多孤兒?這些孩子生活怎樣?他們和楊紹軍的情感關系如何構成?收養行為是否帶有別的目的……諸多疑問,迫使我始終用警覺的眼光對待被采訪者。采訪不到十分鐘,兩個 “疑點”出現,第一,我和楊紹軍剛冒頭,像鳥一樣飛來的孩子便“楊爺爺好楊爺爺好”地叫喚。這種親熱之舉,是否因采訪而事先導演?第二件事,突然有個孩子拿著一個蘋果硬要楊爺爺吃。他哪來的一個蘋果?為什么只有他一個人有蘋果呢?孤兒中是否有特殊身份者?半小時后,關于蘋果的事我弄清楚了。原來,孤兒院每周都要給孩子分發一次水果,這個蘋果是那孩子舍不得吃專門攢給楊紹軍的。 1996年5月,孩子們排練大合唱。 孤兒院建在近郊農村,條件不錯,孩子們吃住穿采用供給制,高于當地村民水平。在附近的村小上學,孤兒院設有晚自習教室。雖然入院只有兩個月,但熱情禮貌,團結友愛的氛圍已形成。我和這些好客的小家伙們很快親熱起來。晚上留宿在孤兒院里,膠卷拍了一個又一個,幾百個畫面,讓我興奮了好多天。 1996年,孩子們居住的房間。 這以后,有事無事,我開始往孤兒院里跑。我神出鬼沒(有時為尋找真相,與楊紹軍一起離開孤兒院后又獨自殺個“回馬槍”)式的采訪方式,讓我獲得了許多真實自然的畫面。作為孤兒院的編外人員,我記錄著楊紹軍辦駕校辛苦賺錢的身影,記錄著孩子們在孤兒院里的歡歌笑語。我跟著楊紹軍去災區收養孤兒。慢慢地,真愛假愛,真幸福假幸福?關于楊紹軍的愛心,關于孤兒院孩子們成長,我有了結論。鏡頭中那些越來越真實、越來越自然,越來越細膩,越來越感人的畫面,成為我向人們解說楊紹軍為什么如此有愛心的證據。人們觀看我的照片后,對楊紹軍頓生敬意。 1996年,8人一桌,每餐5個菜。 收養人數年年增長,撫養成本年年增高。如今,孤兒院已有200多名孩子或大學畢業,或參軍入伍,或自主創業。我在孤兒院拍的那些照片,有的被撫順雷鋒紀念館永久收藏。用我的照片編成的畫冊,先后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由已連任三屆國大代表的楊紹軍呈送給來湖南代表團參加討論的胡錦濤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度嗣袢請蟆愤x用我拍的孤兒院的照片設計成公益廣告,占四分之三版篇幅刊發。中央新聞電影開幕式上,我的這些照片用作了背景墻。2016年2月,在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楊柳青第二屆國際民俗攝影大展”上,趙有強《追蹤19年:楊紹軍收養526個孤兒的故事》攝影作品開展。 每周分一次水果。圖為1996年6月。 孩子們在就近學校讀書。圖為1996年6月楊紹軍送孩子們上學。 放學回來,孩子們在一起玩。拍攝時間1996年6月。 當爹又當媽,孩子們上學去后,楊紹軍為他們曬鞋子。拍攝時間:1997年11月。 孤兒院創辦之初,院內體育設施很少。圖為1997年4月,楊紹軍和孩子們開展乒乓球比賽。 1997年,常德軍分區為孤兒院掛牌“常德陽光少年軍!。從此,孩子們增添了軍訓學習科目。 孩兒院請有美術、音樂、體育家教老師。圖為1997年,楊紹軍請外教到孤兒院給孩子們補習英語。 1999年9月,孤兒院添置了第一臺電腦。此時,電腦還未進入平常百姓家。 背著楊紹軍,家教老師給不聽話的孩子進行蹲馬步體罰。拍攝時間:1997年暑假。 1998年,楊紹軍當警察的兒子給孩子們上法制課。 2002年,新院落投入使用后,孩子們開始吃自助餐。 2007年領取水果的場景之一。 2004年后,孤兒院有了供孩子們享用的免費電話。 2008年中秋節,孩子們在新房間吃月餅。 2013年過大年時,孩子們喜得“押歲錢”。 楊紹軍賺錢很辛苦。圖為1996年5月陪孩子們練歌時疲倦睡著。 1996年,楊紹軍帶著孩子到市城區國營理發店理發。 1996年,楊紹軍為孤兒曾亞穿衣服。 1997年,陳汶在家時的生活狀況。 1997年,陳汶進入孤兒院后快樂生活。 2015年,陳汶回到孤兒院與“弟弟妹妹“們過年。 1997年,李俠與楊紹軍。2010年李俠畢業于澳門科技大學并留校任教。 2014年8月,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看望楊紹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