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央電視臺國慶晚會上,一位來自黔東南的苗族小伙子代表貴州用歌聲向祖國母親送去了祝福。他就是不久前,剛 剛 在CCTV音樂頻道《爭奇斗艷——少數民族冠軍歌手爭霸賽》中用天籟嗓音征服評委和觀眾,奪得“苗族歌王”的潘興周。 與眾不同天生的底子慢飛的鳥 “夏天夏天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壓心底,壓心底,不能告訴你……”和別的孩子不同,從小出生在貴州臺江縣展福村的潘興周對天天縈繞在耳邊的苗族音樂沒有一點興趣。記憶中,當附近村寨的同齡孩子都長途跋涉到他家,向父親拜師學唱時,他最崇拜的人是常年在外務工的叔叔,這首《粉紅色的回憶》就是叔叔當年教會他的第一首流行歌曲。 潘興周說,從記事起,父親就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歌師,一年365天他家總是熱鬧的擠滿了前來學唱的孩子,也就注定了他逃不開與音樂有關的一切?墒,正是由于整天泡在好嗓子里的原因,讓青春期的潘興周對苗歌有了一種重度排斥,“經常天剛亮,上門學藝的學生就開始跟著我爸在院子里扯著嗓子唱個不停,簡直沒辦法讓人睡覺,感覺那種尖銳的嗓音一天都在你耳邊繞來繞去! 盡管身在苗家,但潘興周卻始終熱愛著外面世界的音樂,在他的眼里那樣的歌才是流行的象征。在那之后他又學會了當時很火的《丹頂鶴的故事》,每天放學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舀一瓢水,梳個二分頭,爬上門前那棵大槐樹神情憂傷地遙望田間,深情地唱著“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過,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然后凝重地盯著一群干完農活的村民從樹下黑壓壓走過,直到消失在小路拐角…… 奇怪的是,盡管沒有子承父業,但潘興周的父親并沒有對兒子的舉動有過多的埋怨,這讓當時周圍的村民都非常費解,至于為什么,潘興周說他也是后來才知道其實父親并不想讓他繼續音樂這條路,“在那個年代,向我父親在這樣的老歌師每年的收入都很微薄,他更愿意讓我學一門手藝,今后不用靠唱歌吃飯,因為太辛苦了! 無心插柳兒時經歷練就一副好嗓子 上世紀80年代的貴州農村,交通工具匱乏,無論去哪兒靠的都是雙腳,那時潘興周每天上下學都得走上五六公里路,穿過森林,還要再過一條河才能到達學校!懊刻焯爝沒亮我和三五個小伙伴就上學去了,一路上都是又黑又大的林子,我們心里害怕就一路扯著嗓子亂叫,一是為了壯膽,二來是為驅趕野狗。久而久之嗓子就嚷開了,宗氣也足,后來我才發現最初的練嗓就是從那會兒開始的! 之后潘興周到了縣里開始念高中,一次偶然的機會從電視里看見beyond樂隊的現場演出,抱著吉他又彈又唱的黃家駒從此成了潘興周心目中的偶像。那時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擁有一把屬于自己的吉他,然而150元一把的吉他讓一個月只有幾塊錢的潘興周望塵莫及,于是那年暑假他跑到了縣城里當起了搬磚工,一個假期總算湊夠了錢,如愿買回了自己的第一把吉他。 憑借極大的興趣和過人的天賦,潘興周摸索著漸漸熟悉了樂譜,常常私底下一彈就是好幾個小時,正是這樣的努力讓他遇上了音樂生涯中的啟蒙老師,“學校有音樂專修課,但是要15塊錢一節,我沒錢,就偷偷站在門口聽,模仿了回去練習。有一次被上課的聲樂老師唐忠平發現了,本想著要挨罵,誰知老師找到我說要免費教我,把我開心壞了!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潘興周基本掌握了音樂樂理和發聲技巧,在高考那年,不顧父母反對毅然報考了貴州大學藝術學院。 化繭成蝶1分天賦+99分努力 畢業之后,一心想走文藝之路的潘興周成為了三都縣文化館的一名獨唱演員。由于工作原因,他時常跟著文化館到處演出,就在那時領導的一個小建議讓他找到了如今的音樂風格,“雖然我內心喜愛流行音樂,但常有人對我說,潘興周你既然是苗族,又有一副好嗓子,為什么不專門學唱苗歌?” 左思右想后,潘興周回到了臺江老家,第一次正式跟著父親開始學習苗歌。有了多年的音樂基礎,潘興周的領悟和學習能力讓父親感到欣慰,“學習中,我試著把流行和苗歌里的真假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漸漸形成了現在我的演唱風格! 2010年潘興周代表貴州參加了第十四屆CCTV3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組比賽,獲得銅獎;同年又以“苗音組合”的身份與哥哥參加了“激情唱響”,并獲得全國亞軍。原創歌曲《苗嶺》以流行混搭苗族飛歌的形式獲得了業界的肯定,不僅如此,代表作還有《幸福蝴蝶飛》、《穿銀裝的姑娘》、《苗山大歌》等。 現在的潘興周早已是貴陽市群眾藝術館的一名主力唱將,在全國歌唱大賽中獲得的獎項數不勝數,他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央視音樂頻道、星光大道、湖南臺《天天向上》這樣的全國舞臺上。 他告訴記者,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出一張自己的專輯,將經典的苗族歌曲結合自己特有的唱法,把貴州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