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私塾讀哪些書
私塾圖。圖/蔣宇
正如一個人學會的第一種語言將成為他的母語一樣,一個人啟蒙時期所受的教育,也猶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脈里,滋養其一生。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淵源中,私塾教育是啟蒙教育最主要形式,其兒童在開蒙之初,便將根深扎在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土壤里,并汲取其精華。民國私塾讀的那些書,你讀過幾本呢?
蒙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增廣賢文》、《幼學瓊林》
“讀了《增廣》會涉罵,讀了《幼學》會講話”
毛澤東曾在家鄉讀過六年私塾,1964年8月18日,他在《關于哲學問題的講話》一文中,把這六年的私塾生活概括為“六年孔夫子”。他說:“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書,讀了四書、五經,讀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時候很相信孔夫子,還寫過文章!
把上私塾稱為讀孔夫子,并不是沒有原因的。中國最早的教育都是貴族教育,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開始了平民教育,孔子是那時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私塾教育主辦者,他是私塾的祖師爺。小孩子進私塾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孔子。
舊時村塾蒙學最普通的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這類書,多為白話,詞句也很押韻,兒童讀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三字經》相傳為南宋王應麟編纂,明清兩代續有增補,全書共376句,包括天文、地理、典籍、歷史、人物以及社會人生種種。由于《三字經》中句子短又押韻,好記易背,過去湖南農村中的兒童還把里面兩句編為兒歌唱:“人之初,抓泥鰍;性本善,抓黃鱔!
《百家姓》是四個字一句,第一句是“趙、錢、孫、李”,因為這本書是宋朝編的,宋朝的皇帝世家姓趙,所以第一。第二個是江南浙江封王的錢镠,所以第二是錢。
《千字文》也是幾個字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它用一千個中文不同的字句,寫出一部中國文化基本的大要。這本書的作者,是梁武帝時代官拜散騎員外郎的周興嗣。野史記載,周興嗣同梁武帝本來便是文字之交的朋友,后來梁武帝當了皇帝,兩人從朋友變成君臣關系。周興嗣有一次不小心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大怒,命他能在一夜之間,把一千個不同的字,寫一篇好文章,才能赦無罪。因此,周興嗣就在一夜之間,寫了這篇《千字文》。用一千個不同的中文字,寫出有關宇宙、物理、人情、世故的文章。寫完這篇千字文,周興嗣一夜之間頭發、眉毛、胡子也都白了。
《千家詩》是集唐、宋各家的名詩,比較偏向于初學作詩的課本。在清末民初的石印本上,有的還附有李漁的韻對,如“天對地”、“雨對風”等等。過去讀書考功名,一定要考你作詩聯對。尤其到了清朝,作對子比作詩還盛行。
蒙學的基礎讀物還有《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湖南人有句老話,所謂“讀了《增廣》會涉罵,讀了《幼學》會講話”。大概是因為《增廣》多談世態人情,《幼學》多詞匯典故吧。
經館:《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它們是科舉取功名的“正書”
開蒙識字之后,就可以進入系統學習階段了。
私塾教育的用書和學習順序,可以借《三字經》中的一句話來概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子通,讀諸史?际老,知終始!
四書五經這個詞兒,如今幾乎成了國學的代名詞。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四書五經以及《左傳》等等,這是私塾里的高級教材,在封建社會,只有研讀了這些書,才能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取功名。到民國期間,依舊是私塾里的“正書”。
研讀了四書五經之后,則可以看《鑒略》、《神童》等!惰b略》是全部中國通史濃縮再濃縮的書,是便于青少年初懂自己本國史,先記其大綱大要的書!渡裢穭t是教孩子們先學做人,敦品勵行的書。
《辰溪縣志》記載,辰溪早在東漢初年即已興辦學校。清光緒中葉,全縣有私塾100余所。私塾分蒙館與經館兩類。蒙館為兒童啟蒙,授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書,女學生則加授《女兒經》;經館以“四書”、“五經”為主要課本。有塾師自己在家開館設帳、有一村一族或多戶聯合延聘塾師設館和豪門富戶獨立延師在家設館等多種辦學形式,以村、族聯合延師設館為多。
而私塾學堂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后能識些字、能記賬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私塾教學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識字習字和誦書作文。無論哪個階段,其教學目標都實在清楚,要求都嚴格明確。朱熹《童蒙須知》要求:“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凡寫字,未問寫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筆一劃,不可潦草”。
至于私塾里的教授之法,則不求學生之能了解,而責其死讀死記。清王筠《教童子法》:“才高者,全經及《國語》、《國策》、《文選》盡讀之。即才鈍亦《五經》《周禮》、《左傳》全讀之,《儀禮》、《公》、《谷》摘鈔讀之。才高者,十六歲可以學文,鈍者二十歲不曉。初學文,先令讀唐宋古文之淺顯者”,“讀書一兩年,即教以屬對;初兩字,三四月后三字,漸而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詩矣。每日必使作詩”。
相關鏈接
維新變法后家塾變私塾,1935年被明令取締
清末時期維新變法,廢掉了持續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辦起了洋學堂,法定不承認家塾和書院的教育,稱家塾為私塾,新式學校才叫正規教育。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明令各地取締私塾。
民國中期,湖南省教育廳也發布《取締私塾》令,同時組織塾師學習新教育理論方法,然后按其文化水平分配各小學任教。
據《辰溪縣志》記載,1940年全縣尚有私塾82所,1943年減為52所,1946年減為22所,翌年僅余10所。至1953年后,全部停辦。
而湖南平江則是一個特例,在外地私塾絕跡后,平江仍到處都有私塾學校。據《平江縣志》記載,1940年全縣有私塾168所,學生4000余人。在20世紀80年代,平江農村“讀老書”蔚然成風,私塾蒙館重又復興。最鼎盛時,一個自然村平均有一兩所,多的有五六所。至1988年,全縣有私塾84所。
如今,國學再度成為潮流,城市里不少國學班、國學幼兒園、甚至新式私塾。在這些學校,依舊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