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安山近影
A 孤兒雷鋒
叔公最早給他起名“雷正興”
老戰友戰友喬安山說,雷鋒以前是孤兒時,飽受舊社會的苦難。解放后,雷鋒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這讓他對新時代充滿了感恩和感激。
1940年,雷鋒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離同為湖南人的毛澤東和劉少奇的故鄉都非常近。
當時,叔公給他起名叫“雷正興”,包含有家道興旺的寓意。
雷鋒的父親雷明亮在1926年秋天曾參加過毛澤東發起的湖南農民運動,加入過農協會并擔任自衛隊長。
雷鋒5歲時,他父親被日本人迫害去世。6歲時,哥哥在工廠當童工患了肺結核死去。1947年,母親張元潢在受地主的凌辱后,懸梁自盡。7歲的雷鋒成了孤兒。
1949年8月,雷鋒的家鄉獲得解放。他加入兒童團,扛上紅纓槍。雷鋒日后做的報告回憶說,他還當過兒童團長。
在撫順雷鋒紀念館里,有一張1950年頒發給雷鋒的土地證。
“解放前,雷家幾代人佃中地主家的田,也沒落下一寸土地。土改中,孤兒雷鋒分到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奔o念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雷鋒的老戰友戰友喬安山說,雷鋒成為孤兒時,飽受舊社會的苦難,解放后,雷鋒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這讓他對新時代充滿了感恩和感激。
1950年春天,鄉政府保送他免費讀書。1954年8月,雷鋒因表現突出加入了少先隊,戴上了紅領巾。因為正式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章》是在1954年6月1日公布的,雷鋒也因此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少先隊員之一。如今雷鋒戴過的紅領巾依然保存完好。
1956年雷鋒小學畢業,考上中學,這在當地已算是“知識分子”。也就在這一年,在政策的感召下,雷鋒主動要去農村。他這個舉動,在當地引起不小轟動。
雷鋒當農民的時間并不長,因他讀書識字,還被借調到鄉政府。
1956年11月,雷鋒到望城縣里報到,成為一名行政級別最低的公務員。
16歲的孤兒雷鋒當了公務員后,把單位當成家一樣。本來給他安排的任務只是負責打掃縣委書記、會議室的衛生和打開水,可雷鋒連同其他辦公室的衛生也一并打掃了。
根據雷鋒當年的同事回憶,雷鋒對誰都非常熱情,機關里的人都非常喜歡他。雷鋒在望城縣機關僅僅工作兩年,卻三次被評為模范工作者。
1958年,望城縣準備在團山湖開辦一個國營農場,為了購買指標金貴的拖拉機,財政緊張的望城縣決定發動機關干部捐款。雷鋒就把自己攢了一年多準備買被子的20塊錢捐了出去?h委專門為此給雷鋒頒發了捐款紀念證書。
后經望城縣委研究決定,鑒于雷鋒對購買拖拉機所做的貢獻及他日常的一貫表現,決定選派他去團山湖農場學習駕駛拖拉機。

雷鋒生前的經典照片之一
B 工人雷鋒
去鞍鋼工作前,他改名“雷鋒”
喬安山說,在當時,像雷鋒一樣改名是一種潮流,把自己的名字與國家大事結合起來是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榮幸與驕傲。
1958年10月,鞍鋼到望城縣招工。聽到這個消息后,雷鋒毫不猶豫地表示要報名。
為了表示去鞍鋼的決心,當時還叫“雷正興”的他,決意改名。
雷鋒在望城縣委的好友張希文回憶說,雷鋒一開始想到的是“雷峰”,覺得登山望遠不會迷失方向。不過他最后又改變了注意,決定改為“雷鋒”。后來,張希文也在雷鋒的建議下改名叫“張建文”。
雷鋒自己的解釋是,“鋒”字既表示自己與鋼鐵結緣,又表達了要“打沖鋒、當先鋒”的心愿。
喬安山說,在當時,像雷鋒一樣改名是一種潮流,把自己的名字與國家大事結合起來是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深感榮幸與驕傲。
雷鋒從湖南長沙出發,經武漢、北京,最后到達遼寧鞍山,幾天的火車之行是雷鋒一生中最漫長也最憧憬的一次旅程。這一年,雷鋒18歲。
這次旅程中,雷鋒帶著一個半舊的藍布行李包和一個沉甸甸的棕皮箱子,里面裝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不朽的戰士》兩本小說,還有一把“幸福牌”口琴。
在北京轉車時,雷鋒第一次來到天安門廣場。他在天安門前留下了兩張照片,其中一張是提著印花籃子照的。在拍完這張照片時,雷鋒看見一個青年在廣場上騎摩托車照相,就跑過去借來拍了一張。照片上,他的姿勢前傾,車似乎飛馳過長安街。雷鋒一臉燦爛。
和雷鋒同去天安門的張建文回憶說,雷鋒在金水橋上坐了很長時間。當時他問一名執勤戰士,你見過毛主席嗎?戰士回答說:我在這快一年了也沒見過毛主席。雷鋒又問: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門城樓上?戰士說:毛主席住在中南海,他天天日理萬機;你要見毛主席,得要做出大成績,是英雄、模范。
在他依依不舍離開天安門廣場時,雷鋒對張建文說:他要爭取再來北京,登上天安門城樓和毛主席一起照張相。
喬安山說,天安門之行對雷鋒觸動很大。雷鋒去世后,人們從他的日記中發現,天安門和毛澤東多次進入他的夢中。
喬安山說,1962年6月上旬,雷鋒所在的沈陽軍區政治部批準雷鋒作為沈陽軍區代表參加10月1日的國慶觀禮。遺憾的是,雷鋒在8月15日因公殉職。僅差45天。

因為射擊技術不好,雷鋒向“神槍手”戰友學習。
C 軍人雷鋒
入伍一年就成為最先進士兵
在軍隊期間,喬安山和雷鋒同開 一輛車,在雷鋒僅有的幾張雙人合照中,那一張廣為流傳學毛選的照片,站在雷鋒身邊的就是喬安山。
1958年11月15日,雷鋒來到鞍鋼,“這個讓他走向軍營的地方,雷鋒精神孕育形成的地方!眴贪采秸f。
從此到1960年初,雷鋒在這里留下大量先進事跡。雖然雷鋒從1958年6月7日寫下了第一篇日記,但是當年只有三篇,他頻繁寫日記是從1959年開始的,也就是從作為一名鋼鐵工人開始的。根據《雷鋒全集》的統計,1959年雷鋒共寫了15篇日記。
1960年1月8日雷鋒參軍入伍,成了一名解放軍士兵,一直到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雷鋒在部隊里一共度過951天,這是他生命旅程7910天的12%。
喬安山說,雷鋒入伍不久,就接連不斷獲得從連、營、團到軍區的各種榮譽,可以說月月都有獎勵。
“入伍僅一年時間,雷鋒就成為部隊里最先進的士兵。由于較快成為學習的典型,有關雷鋒的文字、圖片比較早地被收集整理起來。這也是至今雷鋒的資料能較齊全保存至今的原因!眴贪采秸f,關于雷鋒報道的宣傳并不是在雷鋒犧牲后才開始的,生前雷鋒已經是模范典型,是軍中的學習榜樣。
“雷鋒其實和我們一樣,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眴贪采秸f,“但不一樣的是,他總覺得是黨和毛主席給他的第二生命,他要感謝黨,多做工作,他說我應該是多做工作來回報黨對我的養育之恩!
作為雷鋒生前照片拍攝者之一,張峻曾統計過,他本人已搜集到雷鋒生前的活動照片共351張,包括他在故鄉的13張(內有集體合影4張),在各地照相館照相有29張(包含集體合影7張,雙人照4張)。
在軍隊期間,喬安山和雷鋒同開 一輛車。在雷鋒僅有的幾張雙人合照中,一張廣為流傳學毛選的照片,站在雷鋒身邊的就是喬安山。
雷鋒去世后,1963年3月5日,毛主席親筆題詞,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

雷鋒穿過的皮夾克
D 文藝雷鋒
發型整齊,喜歡在玻璃前“照鏡子”
在雷鋒創作的小說中,《茵茵》和《一個孤兒》是較完整的,有3個小說創作的片段。
“三月間,一個晴朗的日子,姑娘們你伴我、我叫她,成群結隊地奔上山崗,到處尋找各種野菜,她們是多么快樂啊……”
《雷鋒全集》中,收錄了雷鋒寫于1958年的一個短章。字里行間透露著雷鋒青春、陽光和略帶文藝的身影。
以前雷鋒還在望城縣當公務員時,一位與他交好、也是縣里的先進人物馮健回憶說:她發現雷鋒是個很愛漂亮的小伙子,他梳著整齊的發型,每當走到能照見人影玻璃窗前、清水池邊,都要拉拉衣服,整整頭發,撣撣塵土,做出精神百倍的樣子。
一張雷鋒當時和望城縣委書記等人的合影照片上,雷鋒把白色的襯衣領子翻到夾克的外面,口袋里別著支鋼筆。這樣的裝束,在當時是很時髦的。
在團山湖國營農場的時光,應該是雷鋒一生中最浪漫的時段。在這里他學會了騎馬,并騎著它沿湖邊去送信。當時,他在縣里的報紙上第一次發表了散文。
1958年3月10日,當地《治溈工地報》刊登了雷鋒學會開拖拉機的文章,雷鋒在向作者請教如何寫作后,于3月16日寫出了《我學會開拖拉機了》,文章發表在《望城報》上。這是雷鋒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這給了雷鋒很大的鼓舞,激發了他的文學創作夢。解放軍總政辦公廳編研室原主任、主持整理編纂《雷鋒全集》的邢華琪介紹,雷鋒曾經向《治溈工地報》編輯彭正元表露過這一夢想。彭正元曾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忘情地抱住了我的脖子,很激動地說如果我們能夠將人民改天換地的偉大斗爭以文藝形式表現出來,那該多有意思啊!”
雷鋒受高玉寶小說《半夜雞叫》的啟發,也想寫一部自己的家史!独卒h全集》中收錄的《一個孤兒》的自傳體小說里,或許就有其中的一些片段。
雷鋒還寫過新體詩,《南來的燕子啊》創作于團山湖時期。雷鋒用自己與燕子的虛擬交流,寫出了團山湖發生的積極的、可喜的變化。
《雷鋒全集》中,不僅有雷鋒生前所寫的日記、講話稿等,還收錄了他創作的30篇詩歌、3篇小說以及10篇散文,還有66條雷鋒讀《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其他著作單行本的眉批。
在雷鋒創作的小說中,《茵茵》和《一個孤兒》是較完整的,有3個小說創作的片段,其中就有開頭那段“三月間,一個晴朗的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雷鋒全集》中詩歌一欄中,收錄了一首人們耳熟能詳的《唱支山歌給黨聽》。
這首詩歌的“注釋”中寫著這樣一段話:這首詩能成為歌詞,是雷鋒的功勞,雷鋒摘抄時,做了點石成金的修改。原詩中的“母親只能生我身”改為“母親只生了我身”;另一句“黨號召我們鬧革命”改為“共產黨號召我們鬧革命”。這一改,具有音樂的節奏感,更適宜譜曲了。

雷鋒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我學會開拖拉機了》
》駁斥傳聞
關于戀愛的傳聞都是不真實的
“親如同胞的弟——小雷(臨別留念):你勇敢聰明,有智慧,有前途,有遠見,思想明朗,看問題全面,天真活潑,令人可愛,有外在的美給(和)內在的美。對任何同志都抱著極其信仰(賴)的態度,等等。這一切結合起來,真算得我心愛的弟弟,忠心的朋友……”
落款是“你姐黃麗”,時間是“1958年11月9日”。落款中的“黃麗”直到1997年才被人們找到,就是長沙望城的女工王佩玲。
1958年,王佩玲與雷鋒同在湖南望城縣團山湖農場一起,度過不到一年的美好時光。
在《雷鋒全集》里,收錄了雷鋒王佩玲分別在1993年和1997年的兩篇回憶文章,記錄了她與雷鋒的相識過程。兩人的通信在紀念館中也有展出。
跟很多電影橋段里一樣,故事是從借書開始的。
王佩玲說,在團山湖時只要有閑暇時間,雷鋒手里總是拿著一本書。
一天,王佩玲忍不住對雷鋒說:“你有那么多書,也借我一本看看吧!
雷鋒借給她的第一本書是《劉胡蘭小傳》。打那以后,他們接觸越來越多。
1958年4月,雷鋒提出兩人到縣照相館照張合影。這張合影一共洗了兩張,一人一張。當時的雷鋒18歲,王佩玲20歲。
1958年11月,雷鋒去了鞍鋼,不久后王佩玲也離開了團山湖農場,逐漸與雷鋒失去聯系。
《雷鋒全集》收錄了一篇王佩玲在1997年在報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雷鋒,請聽我說》:“少女的初戀是刻骨銘心的……雷鋒走后,我頓時像水中的浮萍,落不下根!

2012年2月24日,新華社發表了題為《戰友知己學生講述“離開雷鋒的日子”》的紀念文章,文中將王佩玲稱為雷鋒的“知己”,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年少時的感情強烈而懵懂,也許連自己也捉摸不透。
對于王佩玲,有人說她是雷鋒的初戀。喬安山說;“雷鋒和王佩玲是老鄉,王佩玲當時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雷鋒應該不是這樣想的。在王佩玲之后,也有數段關于雷鋒戀愛的傳聞,那些都是不真實的!
王佩玲說,當年雷鋒送給她的筆記本她一直珍藏著,上面的留言已經成為了她人生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