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選為院士后,受到表彰 本報訊 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貴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宋寶安榜上有名。 在本次新增選的70名院士中,1963年出生的宋寶安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院士,成為繼2007年貴大馬克儉教授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后,我省第二個本土培養的院士。 據了解,作為貴州土生土長的農藥學科學家,宋寶安教授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效解決了農業病毒病害防控的重大難題,使我國在植物病毒病害防治方面居國際先進水平。 貴州省教育廳在昨日的賀信中這樣介紹宋教授:長期致力于綠色新農藥創新和農藥學學科的人才培養,在國家重點學科、博士授權點、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后流動站、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創新人才計劃創新團隊、何梁何利基金創新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重大平臺人才項目建設上實現了貴州高!傲恪钡耐黄。 “我對科研成果的轉化、服務地方經濟有著如癡如迷的濃厚興趣。解決老百姓的困難,就是我的目的!彼谓淌诒硎,科技要更好地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作用。當前他的目標是解決農作物病毒病害防治難題,為有效保障玉米和水稻生產安全,為農民增收、糧食增產提供技術支撐。 (本報記者 胡穎) 人物·簡介 宋寶安:男,貴州石阡人,博士學位,研究員,貴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4年12月,任貴州大學副校長。貴州大學“農藥學”博士點負責人,“農藥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綠色農藥和農業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曾獲得國家杰出專業人才獎,201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萬人計劃”第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 人物·歷程 歷時10年 為農作物治“癌癥” 宋教授在實驗室 1999年,改革開放二十周年之際,國家人事部為創新強國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四十名杰出專業技術人才記一等功獎勵,貴州省僅宋寶安一人名列其中。 獲得如此獎勵,可算是功成名就。然而,宋寶安教授又繼續跋山川涉田地,在貴州,到云南,去江西,訪福建、 走湖南……跟茶樹說話,跟水稻交談。 病毒病被稱為植物“癌癥”,危害巨大,其防治是世界性重大難題,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糧食生產安全、農民增收。針對這一難題,宋寶安及其研究團隊以動植物天然活性成分為先導,歷時10年創制出我國第一個結構全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仿生型高效抗植物病毒新農藥品種毒氟磷,2007年獲得國家農業部新農藥登記,為我國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高效、環保、經濟的新農藥品種和新制劑。 近年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病在我國南方水稻主產區大面積爆發,對我國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宋寶安教授及其團隊以毒氟磷為核心深入開展了水稻重大病毒病的防控技術研究。2010年7月起,針對江西省中季稻大面積發生南方黑條矮縮病毒病,宋寶安教授及其團隊聯合相關單位在多縣進行大面積“二晚稻”的應急防控技術研究,總結出一套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新技術,該成果被鑒定為“解決了病毒病缺乏高效農藥的防治難題,所取得的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為我國提供了一個新的自主創制農藥品種”。 2011年2月1日,宋教授擔任農業部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聯防聯控專家指導組副組長,在貴州荔波建設了核心示范2000畝、輻射帶動2萬畝的示范基地,并在湖南、云南、廣西等地分別建設了四個萬畝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病防控示范基地。 2012年,宋寶安與各相關單位合作依據植物免疫關于“植物系統性獲得性抗性”的“防病”和“治病”的原理,提出抗病毒藥劑與媒介昆蟲防治劑協調使用的全程免疫防控策略,構建并進一步完善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水稻病毒病綜防配套技術,成效顯著。 人物·創業 多項研究成果 填補國內空白 1983年,20歲的宋寶安從貴州大學畢業,前往沈陽化工研究院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又回到貴州,把時間與精力全部獻給了家鄉的山川和田野。近20年來,宋教授的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惡霉靈是一種對水稻、蔬菜土傳病害有特效的新品種,但因生產原料依賴進口,工藝條件苛刻、售價高、缺乏應用技術等原因,一直未能投入使用。宋寶安上世紀90年代初以價廉易得的乙酰乙酸乙酯為原料,創新研發出水相法生產惡霉靈新工藝,在黑龍江雙城農藥廠投入生產,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為東北地區水稻旱育秧保苗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產品現已發展成為我國防治土傳病害的主要藥劑,占國內同類產品約50%市場份額,有效地解決了我國水稻、蔬菜土傳病害防治難題。 甲基立枯磷是一種有特效的高效低毒殺菌劑,但因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產品收率低、純度低,國內一直未能實現工業化生產。自1986年起,宋寶安開展了系統的甲基立枯磷工藝創新研究,并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甲基立枯磷原粉和制劑的工業化生產。該技術轉讓給湖南沅江化學廠和連云港東;S,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甲基立枯磷原粉和制劑的工業化生產,填補了該產品國內空白。 吡蟲啉是一種高效低毒殺蟲劑,是上世紀90年代我國高毒殺蟲劑替代的首選品種,但售價高達每噸200萬元。宋寶安經多年攻關,創新開發出正丙醛直接閉環合成吡蟲啉的新工藝,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到每噸10萬元。該技術轉讓給江蘇 揚農集團實現產業化,現已發展成為年產600噸的國內最大規模吡蟲啉生產線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