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岳麓書院與鳳凰網聯合主辦的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漸入佳境。8月17日下午,著名學者、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教授在長沙開壇論道,以“士大夫精神與中國文化”為題,歷數中國古代社會精英群體“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及其精神內涵,痛批當代中國精英階層“不應該是精神營養不良的腐敗官僚、暴富商人、知識老板”,呼吁重塑時代的“士大夫精神”。
中國最需復興“士大夫精神”
8月17日下午三時,中國書院博物館多功能報告廳內人氣爆滿,作為國學大典的重要內容,岳麓書院講壇在此舉行第二場國學專題,主講嘉賓為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專家、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教授。來自省內外近兩百名觀眾將現場擠得水泄不通。
朱漢民開場就指出,當代中國已形成了一個對社會起主導作用的精英階層,包括社會政治、經濟管理、科技文化等領域,但當代精英出現了嚴重的精神缺失。從文化傳統、社會基礎、現實需求來看,中國更為需要復興“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的稱號是戰國以后才有的,兼具“學者”與“官僚”的雙重身份。朱漢民認為,與西方貴族不同,中國的“士大夫”不是靠先天血統入仕,而是憑知識、道德、才能,他們沒有經濟與政治特權,但擁有經史子集的豐富知識、琴棋書畫的高雅情趣、接人待物的彬彬有禮、衣食住行的優雅生活。作為社會精英,士大夫就是主流價值、社會秩序與生活時尚的最重要引領者。士大夫精神,在秦漢時期突出表現為“士志于道”,即堅守道德理想,不畏君威權貴。到魏晉時期,政治動蕩,人生無常,士大夫自我意識空前覺醒,“率性自由”成為精神主流。唐宋時期,中國政治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士大夫的價值追求與人格理想也發生重大變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圣賢氣象”,主導了宋明儒士們的精神世界。自明末清初到晚清民國,三百余年間士大夫精神突出表現為“圣賢”與“豪杰”合二為一,即在追求自我修為完美的同時,主動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擁有更開拓、更經世、更強悍的豪杰精神。
毛澤東和曾國藩是“圣賢—豪杰”典型代表
朱漢民認為,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將領就是一個追求“圣賢—豪杰”精神的士大夫群體,因為湘軍將領大多是儒生,受過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執著追求“圣賢之學”的;但是他們又普遍具有豪杰之氣質,并且表現出豪杰人格所特有的強悍性格、卓越能力與軍政功勛。曾國藩特別強調圣賢人格的“周知庶物”與“豪俠之質”,并要求家人、部下立志做“圣賢豪杰”:“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這種混合型人格,也成為推翻君主專制的精神動力。維新運動、辛亥革命以來的許多志士仁人,均是這種“圣賢—豪杰”型人格的倡導者、實踐者。宋教仁說:“須極力提倡道德,凡古昔圣賢之學,英雄豪杰之行事,皆當取法之!蹦贻p時“獨服曾國藩”的毛澤東,晚年稱自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其理想原型中處處皆是“圣賢—豪杰”。
自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后,中國傳統的士大夫階層不復存在,但近代涌現的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軍事救國等思潮和運動,均與士大夫精神有關。在談到士大夫精神對當下的意義時,朱漢民說:“當代中國精英階層出現了嚴重的精神缺失,特別需要從中國古代的士大夫精神中吸取精神營養。當代中國精英才不應該是精神營養不良的腐敗官僚、暴富商人、知識老板。他們最需要的不會是貴族精神,恰恰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支撐的士大夫精神,即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追求人格自由和自尊的精神、既執著又超脫的精神、既追求理想又關懷現實的精神!
兩小時的精彩講座,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據悉,本月下旬至九月底,岳麓書院講壇還將舉辦四場,約請葛兆光、楊天石等重量級的學者來長開講。9月26至29日,包括國樂節、祭孔大典、國學獎頒獎禮在內的終極盛會“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將在岳麓書院舉行,屆時海內外大儒云集長沙,共同揭曉國學三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