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湖南日報報道,龍骨水車、木制水碾、花床、風箱、蠟染、印染、馬燈、織布機、竹篾、儺戲面具……一步一景,移步異景,讓人目不暇接。10月2日,記者隨著熙熙攘攘的游客,來到新晃古夜郎侗族農耕文化博物館,感受到這里厚重的侗族農耕文化。 從新晃侗族自治縣方家屯鄉梅子村入寨1公里多,眼前的兩棟木屋即是典型的侗族民居——開口屋和跑馬樓,它們既是博物館的陳列室也是館內的藏品。 博物館現設有“夜郎居”、“香味閣”、“農耕源”和“侗鄉情”4個展區,收藏了侗鄉先民在勞動和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種類的用品用具,共有2000余件。 博物館的主人黃永福,今年已經83歲,是當地一位侗族農耕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承人。據了解,這個博物館于2008年10月建成開館,7年來,這座博物館耗費了黃永福大量的時間、積蓄和精力。跟隨黃老先生來到“香味閣”,這是今年8月份新落成的。黃老先生介紹,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在這里設有烤酒坊、碾坊和榨油坊等,全部作業起來,大老遠就可以聞到不同的香味。在此,可以見到木制水碾、龍骨水車、木油榨等舊式工具,若有興趣,可以挽起衣袖,親自體驗一把。 “農耕源”陳列了從各地收羅來的生產、加工、生活用具,還有部分服飾、工藝品、樂器等。讓人印象深刻的要屬蠟染、印染、侗錦、刺繡等用品,十分精貴,其龍鳳、鳥、魚等花紋圖案充分表現了侗鄉人民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和所喜所樂。樂器坊里侗族大歌的介紹,各式各樣的鑼、鼓、鈸等和用樹皮做成的長號,更加深了對侗族大歌這一美妙音樂的了解。 “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侗族的傳統習俗、技藝被損毀、丟棄,挽救任務迫在眉睫,我要盡力做好這個事情,為后代保留民族的記憶!秉S永福告訴記者,今后,全家人還將繼續尋找和收集藏品,讓博物館更加充實,讓更多的人來體驗和感受侗鄉文化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