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車主上海車展維權一事持續發酵,特斯拉也站上風口浪尖。 事件爭議的關鍵點在于,純電動轎車在使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行車數據是否屬消費者知情權,此前,特斯拉這一數據,而監管部門最新發聲表示,責令特斯拉立即無條件提供事故前半小時完整行車數據。 半小時完整行車數據 根據央視報道,鄭州市鄭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日前回應,3月7日下午,該局曾接到鄭州市市場監管局分轉的張女士關于特斯拉汽車消費糾紛投訴件,投訴人反映購買的特斯拉汽車剎車失靈導致交通事故,與4S店多次交涉未果,要求市場監管局介入協調處理退車并合理賠償損失事宜。經初步審查后該局于3月8日受理該投訴。 之后,鄭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分別于3月9日、3月15日、3月24日三次組織投訴人和特斯拉汽車銷售服務(鄭州)有限公司進行了調解。 其間,投訴人張女士提供了車輛購置發票,特斯拉公司提供了《貨物進口證明證書》《三包憑證》《強制性產品認證車輛一致性證書》《出入境檢驗檢疫進口機動車輛隨車檢驗單》。由于雙方提交的證據,無法證明汽車質量是否存在問題,需要檢驗檢測和鑒定。鄭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向雙方宣傳《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并告知「需要進行檢定、檢驗、檢測、鑒定的,由投訴人和被投訴人協商一致,共同委托具備相應條件的技術機構承擔」。調解結束后,雙方向該局負責人員咨詢鑒定檢測機構事宜,工作人員從國家認監委《關于更新發布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認證機構和實驗室匯總名錄及業務范圍的公告》中,查到兩家認證檢測機構,同時明確告知國內還有其他檢測機構,可以進一步咨詢、了解,形成一致意見后,共同選定和委托一家有資質的第三方鑒定檢測機構對汽車質量進行檢測。 在隨后的調解中,投訴人張女士認為,被投訴人特斯拉公司有義務并要求其提供事故發生前半小時完整的行車數據,被投訴人特斯拉公司同意將相關行車數據完整提供給投訴人,但提出三個前提條件:一是需簽訂協議約定數據用途,二是投訴人把車輛移到鈑噴中心車間,三是共同委托第三方檢測公司檢測剎車系統是否存在質量問題。對此,投訴人張女士則要求被投訴人先提供數據再討論鑒定事宜。 在此之后,鄭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先后于3月28日、4月1日、4月6日、4月13日、4月16日、4月17日和4月19日與雙方進行電話溝通調解事宜,雙方同意4月21日或4月22日再進行現場調解。截至目前,雙方就投訴事宜未達成一致意見。 因雙方分歧較大,加上“純電動轎車在使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行車數據是否屬消費者知情權”這一問題沒有明確法律規定,鄭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于4月2日向上級部門請示。 目前,上級部門已明確批復,這一問題屬于消費者知情權范疇,4月21日,鄭東新區市場監管局責令特斯拉汽車銷售服務(鄭州)有限公司無條件向張女士提供該車發生事故前半小時完整行車數據。 特斯拉曾拒絕提供重要數據 我們來回顧一下事件的發展,在4月19日的2021上海國際車展上,一位身穿印有“剎車失靈”T恤的女車主現身特斯拉展臺,并站在車頂上高喊“特斯拉剎車失靈”。隨后,該維權女士被工作人員強行帶走,特斯拉成為當日焦點。 19日深夜,特斯拉針對該事件回應稱,如果是特斯拉產品的問題,特斯拉一定堅決負責到底,該賠的賠、該罰的罰。對不合理訴求不妥協,同樣是我們的態度?梢哉f,“不妥協”三個字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把特斯拉放在了火上烤,官方和民間的輿論迅速發聲指責,可能讓特斯拉倍感壓力。 20日深夜,特斯拉再次通過官方微博發表聲明,就未能及時解決車主的問題深表歉意,并表示已成立專門處理小組,將盡全力滿足車主訴求,爭取讓車主滿意。然而,據事后封面新聞報道,截至21日09:30,李女士稱,目前并未收到特斯拉任何相關人員的聯系或者道歉信息。關于對致歉信的態度,李女士表示,無論特斯拉是否發布致歉信,她只是想要特斯拉對于她的事故車輛一個回應說法,否則將維權到底。 綜合各方資料來看,事情的經過大抵如下:今年3月,李女士駕駛特斯拉在西安市區左轉時與另一輛行駛過來的機動車發生碰撞,但安全氣囊一個都沒有彈出。事故發生后,特斯拉主駕駛一側的車門完全打不開,直到處理交通事故的民警到場后,將其從副駕駛一側拖了出去。然而,事后當李女士要求查看行車數據時,工作人員拒絕稱,只有第三方檢測機構可以獲得該數據。 廣州一特斯拉失控起火 4月20日10點左右,一段特斯拉發生嚴重交通事故的視頻在網絡熱傳,視頻顯示一輛特斯拉轎車撞車后車體嚴重燒毀。 視頻顯示,這起事故發生在2021年4月17日晚上9時許。一臺特斯拉轎車從一輛行駛的轎車右后方超車過程中,撞擊到路側的水泥橋體,造成特斯拉副駕駛側車體完全撕裂。撞車使特斯拉發生起火,車輛被嚴重燒毀。車禍現場,有醫護人員正在對躺在地上的傷者做胸外按壓搶救。 4月21日,廣州增城警方通報:2021年4月17日22時許,增城區東江大道北發生一宗交通事故。增城警方立即派出警力,會同應急救援力量和“120”醫護人員趕赴現場,開展事故處置。 經初步調查,事發時左某(男,33歲)駕駛小汽車搭載一名男乘客途經上述路段,車輛與右側道路水泥隔離墻及王某(女,32歲)駕駛的小汽車發生碰撞,致左某車上男乘客當場死亡。事故未造成其他人員受傷,隨后左某所駕駛的車輛發生燃燒。事故原因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新華社:誰給了特斯拉“不妥協”的底氣 對于特斯拉此前的傲慢態度,我們來看一下新華社的發文。 19日,在上海車展特斯拉展位現場,一名女車主身穿“剎車失靈”字樣T恤站在車頂維權,引發關注。隨后,該公司一名高管回應稱“沒有辦法妥協,這是新產品發展必經的一個過程”,還強調“自己的調研顯示,90%的客戶都愿意再次選擇特斯拉”。特斯拉高管如此傲慢的回應,幾乎讓人感受不到解決問題的誠意。 不得不說,這是一起比較復雜的維權事件。目前雙方各執一詞:車主聲稱自己買的特斯拉存在“剎車失靈”問題,還曾坐在車頂拿大喇叭維權被報道;特斯拉則回應稱該車主“曾因超速違章發生碰撞事故,而后以產品質量為由堅持要求退車”。事實真相如何,很難倉促定論,有待相關部門深入調查之后能定分止爭。 從網絡輿情來看,特斯拉高管的傲慢回應,讓很多人感到費解。尤其“近期的負面都是她貢獻的”“我覺得她也很專業,背后應該是有人的”等表述也不太妥當?陀^來說,一家企業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是作為一家“明星”企業,應該具備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和服務態度。 誠然,極端維權方式不值得鼓勵,但正如一些網民所說:如果消費者能順暢維權,誰會冒險站在車頂維權?當然,無論是涉事企業還是消費者,都要在法治框架內表達訴求,既不能鼓勵維權者“一鬧就靈”,也不該讓人覺得企業方“店大欺客”。如果車企不能提供質量過硬的產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務,不能保障消費者安全行駛,甚至惡意猜測維權者的動機,可能會砸了自己的招牌。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市場之一,也是全球知名車企爭奪的重要市場。無論哪家車企,都須對中國市場有敬畏之心,誠懇接受消費者監督。對消費者反映的問題,車企應建立暢通的投訴處理渠道,不能讓客服電話總處于占線狀態,或是“態度很好,就是不辦”——否則,長此以往,相關車企很可能被市場邊緣化。 此外,如果車企涉嫌“店大欺客”,有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維護消費者權益,有很多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但能否落實到位是關鍵所在。要讓消費者維權更高效、便捷,盡量避免各種維權鬧劇。這既能倒逼車企提高質量,也有助于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