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陽黔森,貴州省文聯主席、貴州省作協主席 而今邁步從頭越 二 假如你再次走進久遠的記憶深處,而眼前呈現出的景象與你的記憶毫不相干的時候,你一定很惆悵、一定會很遺憾?墒,當這樣的惆悵和遺憾,僅僅是觸動了你內心世界那些柔軟部位的時候,那么,祝福你,因為你此時一定揚起了笑臉,眼里充滿驚訝后的喜悅。 此時,我就是這樣的。十八年前,我來過并留下深刻記憶的正安縣城已面貌一新,幾乎找不到任何舊時的痕跡。這些痕跡正是我心中的掛念,而掛念久遠了,那就成了鄉愁。當那一縷鄉愁柔軟地涌上我心頭的時候,有人問了我的感受。我揚起了笑臉,愉悅地說:“換了人間! 在場的人,都揚起了笑臉。 記得習近平總書記講過: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關鍵看老百姓是哭還是笑。這句質樸的話,我的理解是可謂切中要害,擲地有聲,振聾發聵,醍醐灌頂。 有了這樣的理解,在我走村過寨的采訪中,便堅持一條這樣的原則,不管是誰提供什么樣的資料素材給我,不到一線眼見為實地訪問,決不引用。善于觀察洞悉是一個作家的基礎本領,你是皮笑肉不笑,還是發自肺腑的笑,我當然感受得到其中端倪。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堅持與每一個相遇的貧困戶促膝談心、交朋友?梢赃@樣說,我到過無數的貧困村,見過無數的貧困戶,只要與他們一拉開話匣子,我就沒有見過愁眉苦臉的人,他們燦爛的笑容,真真切切地感染了我。我的笑便也燦爛起來,有了這樣的笑,我想無須再多說什么,此時,與他們分享幸福和獲得之感,比什么都快樂。 眾所周知,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而地屬烏蒙山區和武陵山區的貴州部分,便成了貴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正安縣正是地處烏蒙山區和武陵山區交匯點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正安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也是一個人口大縣,全縣國土面積2595平方公里,轄20個鎮(鄉、街道),154個村(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6.08萬,其中農業人口60.12萬,有17個貧困鄉鎮、90個貧困村。2014年以來,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298戶128031人,貧困發生率為21.33%,是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也是遵義市唯一的深度貧困縣。2019年底,全縣17個貧困鄉鎮和90個貧困村已全部出列,31298戶12803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按現行標準已全部實現脫貧。2020年1月,正安縣脫貧攻堅在省第三方評估驗收中取得了零錯退、零漏評、貧困人口全部清零和滿意度99.22%的好成績。2020年3月3日,省政府正式公告正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在全省16個深度貧困縣中率先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目標。 我是2020年5月6日經過三個半小時的長途跋涉,于下午4時到達正安縣城的。當然是立刻走訪。當遵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正安縣委書記鄧兆桃問我想先看什么時,我毫不猶豫地回答移民搬遷安置點。鄧兆桃二話不說,說走就走,我們便驅車前往。 于貴州而言,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可是重中之重的關鍵所在,貴州于2019年12月23日,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省累計實施搬遷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4.33萬人,同步搬遷人口33.67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這樣的數字,是令人震撼的。從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來看,這樣宏大規模的搬遷,幾乎是不可想象的,說整體搬遷了一個國家的人口,我想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怎么搬”到“搬后怎么辦”?這個問題可謂是困難重重,但又是必須要解決好的問題。這個問題做得好不好,與搬遷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緊密相連,如何讓搬出大山的貧困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這一目標,對廣大扶貧干部以及他們扶貧的對象,都是嚴峻的考驗。 以前,我去過很多搬遷點,不是有這樣的問題就有那樣的問題,總之矛盾還是相當突出的。自從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善于在矛盾中解決矛盾的能力和決心。這些年取得的扶貧成效,舉世矚目,人民群眾有目共睹、感同身受。 早耳聞正安瑞濠移民安置點做得好,今天,之所以突然提出要看看這地方,一是秉承我一貫的采訪原則——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二是我采訪的線路和目的從不提前告訴采訪地。我每次下基層,都堅持這樣。在沒到采訪地之前,無論誰問我采訪對象和目的,我都堅持不說,只說到了再說再商議。這樣做,有可能容易讓人誤會,可我還是愿意這樣,我只是希望用我習慣的方法進行,看起來隨意性很大,于我而言,卻樂此不疲。 也就不到十分鐘就到了正安瑞濠搬遷安置點,我們下車后,便信步往前走,走進社區,走進街道。我們就這樣隨意地走在街道上,街道兩旁行人不少,三三兩兩站著或坐在椅子上的人也不少。還好,我們的出現并未引起他們的特別注意,這正合我意,這樣,我便可以隨意地觀察他們。 見我只看不說話,鄧兆桃書記也不多言,我們就這樣東看看、西瞧瞧地走了兩條街。終于,我忍不住開了口,我說:鄧書記,沒有比笑更能說明問題的了,走了這么久了,我還沒見到一個愁眉苦臉的人,我能感覺這些人的笑是真誠而發自內心的。 鄧書記笑了,我當然也揚起了笑臉。 據介紹瑞濠街道移民安置點是遵義市搬遷及建設規模最大的安置點。安置房總投資 11.7億元,占地443畝,共有9個小區、72棟樓、160個單元,住房3652套,搬遷規模達3794戶17534人,目前已全部搬遷入住。為確!鞍岬贸、穩得住、能致富”,社區街道以“五大體系”建設為抓手,以“三心”(搬得放心、住得順心、過得舒心)為目標,緊緊圍繞“12345”工作思路,扎實推進后續扶持管理工作。 首先狠抓“三個突顯”,確保群眾“搬得放心”。在選址上突顯優勢:該安置點緊靠工業園區、縣職校、三甲醫院、一場五館、物流中心等人員密集場所,區位優勢明顯,群眾搬遷入住后有利于解決就業、就醫、就學等問題;在設計上突顯功能:總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商業面積4.3萬平方米,車庫10.36萬平方米,配套建設了醫院、小學、幼兒園、農貿市場、商業門面、車庫等,滿足了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在建設上突顯質量:始終圍繞打造“工程建設、服務管理、就業創業、社會治理、基層組織建設”示范工程和全省乃至全國的易地扶貧搬遷示范工程這一目標,在建設中嚴格規范操作、按圖施工,在材料采購、施工監管、內在質量、外資形象等責任到人,嚴把質量關、嚴抓嚴管,全力打造群眾放心的工程,確保了群眾搬得放心。 再是推進“12345”工程,確保群眾住得順心、過得舒心。 一是建強一個組織,實現領導全域化:成立街道辦并下設2個居委會,成立了黨支部,選派了2名政治素質高、服務能力強的黨員擔任支部書記,充實了基層支部力量,為移民搬遷工程的長效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選派配強了9個苑長、72名樓長,形成了“苑長制+樓長制”的網格化自治組織;依托工會、婦聯、團委等機構,建立婦女兒童之家、職工活動中心、豐富了群眾生活,融洽了鄰里關系,讓群眾感受到不管搬到哪里,都有組織的關心、關懷。 二是建設兩個社區,實現服務更便捷。扎實推進“平安社區”創建、打造“智慧社區”,加強社會綜合治理,不斷提升基層社會綜合治理智能化水平,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著力構建便捷高效的社區管理和民生服務體系,創造安全、舒適、便利的社區生活環境,切實增強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組建三個中心,實現服務高質量。組建了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引進物業管理公司組建多支物業管理服務隊,對安置點水、電、農貿市場、車庫等進行管理,對市政公用設施、綠化、環境等進行修繕和維護,全面保障群眾生活有序。同時,在干部職工、黨員群眾中選拔身強力壯的人組建治安巡邏隊,對防火防盜、黨的政策進行宣傳,提高安置點群眾防備意識、保障群眾財產安全。組建了社工服務中心。每年投入20萬元購買社會服務,采用“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的三社聯動模式,整合政府、社區、社會等多方資源幫助易地搬遷戶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轉變村民到居民的生活習慣、幫助解決生活困難、實現能力增長。此外,積極鼓勵有意愿為安置點群眾服務的年輕人成立志愿服務隊,特別針對安置點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送關心送溫暖。成立了教育培訓中心。依托“新時代市民講習所”,大力開展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市民化管理教育、法律教育和就業養老、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民政救助等政策宣講,增強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四是健全四個機制,確保后續有保障。 建立“三轉”機制,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幫助落實轉學,搬遷戶涉及的4664名子女全部轉移到安置點附近的建政中學、正安四小、安置點幼兒園等學校就讀;幫助落實轉戶口,按照積極、穩妥、自愿的原則,有效推進了戶口轉移工作;幫助落實轉低保,實施低保提標擴面工程,將原享受農村低保的520名群眾全部轉為城鎮低保并提高標準,同時將在過渡期生活困難的4902名移民新納入城鎮低保,實現了移民生活有保障。 建立“三幫”機制,確保生活有保障。落實單位幫“棟”,明確65個縣直部門各幫1棟樓,對所幫樓棟的特困群眾采取特殊幫扶措施。截至目前已幫助了300余戶特困群眾購買家電、家具等基本的生活用具;落實企業幫“元”,明確神曲樂器、黔安農牧等142個企業各幫扶1個單元,對有就業能力的給予引薦,目前已吸納425余名群眾到園區就業。落實干部幫“戶”,明確全縣2500名縣直機關干部“一對一”結對幫扶,幫助群眾宣傳政策、理清發展思路、解決實際困難。 落實“三就”政策,確保后續能發展。解決群眾就醫,堅持從優從高、群眾自愿的原則做好醫保接轉。同時在安置點配套建設了衛生院,并對搬遷群眾開設醫療“綠色通道”,提供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服務。解決群眾就業,根據搬遷群眾的年齡、性別、特長等建立健全了信息庫,精準實施培訓。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通過“移民點單”“企業下單”“政府買單”的“菜單式”“突擊式”培訓,截至目前,已培訓4480人次,其中家政、護工培訓11期660人次,廚師培訓5期250人次,電工、焊工、建筑類培訓5期300人次,保潔、保安培訓7期420人次,其他技能培訓1050人次,入住前培訓1800余人次。精準對崗對位,解決就業7528人,實現戶均就業2人以上,就業率達84.1%。解決群眾就學,配套建設建政中學、正安四小、安置點幼兒園,并嚴格按政策兌現“兩助三免”、國家助學金等政策,切實保障搬遷戶子女就學問題。 完善“三地”,確保群眾有收入。在遷出地建立合作社,把搬遷戶遷出后留在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塊地”進行統一收儲,利用搬遷群眾承包土地、部分扶貧資金、“特惠貸”等參與入股各類龍頭企業,實行“保底補貼+效益分紅”模式,集中發展農業產業,構建以“三變”為主要內容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提高搬遷群眾收入。 五是實施五個工程,引領搬遷新實踐。一是打造“堡壘工程”。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吹響“群眾搬遷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搬遷群眾在哪里,黨員就在哪里”的行動號角。二是打造“服務創新工程”。創新服務模式,實施“黨建+綜合治理”服務、“黨建+群團組織”服務、“黨建+社會資本”服務,提升服務效能,使搬遷社區黨組織工作方式更加符合服務群眾的需要,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三是打造“黨群連心工程”。充分發揮社區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從搬遷黨員、機關黨員、退休干部黨員中選擇了黨性覺悟高、政治素質強的284名黨員擔任“黨群連心戶”戶長,圍繞政策宣傳、民情反饋、引領致富、糾紛調解、工作監督、民事代辦和街容整潔,以戶長示范、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為主體,以“黨群連心戶”為抓手,通過黨帶群、干帶群、先帶后,讓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形成互融互促、和諧共建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黨員搭建了一個發揮作用、服務群眾的有效平臺。四是打造“黨建安居工程”。通過遷出地、安置地“雙向互動”引領,聚焦改善搬遷戶民生,構建縱橫聯動的大黨建體系,著力解決搬遷后續工作難題,確保脫貧質量。五是打造“文明提升工程”。加強搬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實施“三項活動”,居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文明意識進一步增強。通過開展文化浸潤活動、素質培育活動、幸福指數提升活動,引導群眾感恩奮進、自力更生。 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這一刻,我已下定決心,要用我的筆來書寫這一切。我的寫作就是一種愛好,就是一種心情,就像我登上一座山峰,就想敞開喉嚨,唱他個痛快一樣。因此,我認為文學就是一種真情的流露,就是一種記憶,需要我們常常掛念,我認為,文學于我,這就夠了。 記憶是文學的源頭,記憶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痕跡,而這些痕跡告訴了我們什么,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了然于胸。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告訴我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的動力。管子曾告誡君王以人為本,孔子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明白這個道理,推動了貞觀之治,從而奠定了偉大盛唐的基石。今天,人民領袖習近平帶領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是封建帝王將相所望塵莫及的。精準扶貧的實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惠民工程,那么,精準扶貧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惠民工程,放眼世界舍我其誰。 我反復閱讀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和講話的時候,常常被文中那些偉大的情懷所感染。當一個人的人生憂樂與整個民族的憂樂乃至是死是活相連的時候,這樣的人生經歷就值得永遠記住的了,并且還要讓它代代相傳。一個失去記憶或者專記樂事不記痛事的民族注定是個失語的民族,而一個失語的民族注定沒有未來?倳浀慕洑v和記憶是偉大的,是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有苦難,又自有戰勝苦難的辦法、力量和智慧。 所以,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是每一個黨員干部的修養所在。這樣才能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我眼見為實了,可我還想更實。于是,我見到了戶長、樓長、街道辦主任等人。 陳昌興從偏遠的小雅鎮搬至瑞濠安置點后,當上了黨群連心戶長,主要負責黨的政策宣傳、社區工作監督、民事代辦、糾紛調解等工作,經常為移民群眾的生活起居瑣事忙碌。 他說:“很多村民剛搬來時,鬧了不少笑話,如馬桶不會用、防盜門不會開、出門找不到回家的路,提水桶接水沖地板,水漫幾層樓等這類事情!币娢覜]及時搭話,他有些靦腆,好像自己沒做好工作而內疚一樣。 我說,我去很多搬遷點,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陳昌興這才輕松起來,他說,現在好了,群眾從最初的“不習慣”“擔憂顧慮”到“住得舒服”“安居樂業”,實現了穩得住,還要能致富的轉變。 我說,你很有水平,講得真好! 他說,不是我講得好,本身就是這樣好的,不信你上街隨便找一個人問問。 我說,早問過了,與你一樣,都說黨中央的政策好! 他說,我們都是嘗到了甜頭的人,不說好就太沒良心了。 我說,對,太沒良心了。 我們一起笑了起來,周圍的人們也都笑了起來。 “樓長”是群眾的法制宣傳員、鄰里糾紛調解員、治安防范協管員、綜合信息采集員、宜居環境監督員,在服務群眾、融合鄰里等關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搬遷戶們也越來越離不開“樓長”了。因而“有問題,找樓長”這一句口頭禪便在安置點流行起來。 樓長董志蓮說:“找我沒問題,只要我能辦的,絕對沒問題。領導和村民們信任我,推薦我當樓長,我就要盡職盡責! 像董志蓮這樣的“樓長”,在瑞濠安置點一共有71位,他們主要為安置點3795戶17398人做服務工作。這樣算來,她要負責3個單元72戶。作為“樓長”,董志蓮的主要職責是調解鄰里矛盾、管理樓棟的衛生,大家遇到大大小小家庭瑣事,也都會來找她幫忙,她從不推脫,總是想盡辦法解決問題。 我問她,這么多戶,有事都找你。你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嗎? 她說,農民成巿民了,大家剛來時還真心慌得很。 我說,說說大家恐慌什么? 她說,一下子從農村搬進城市,有些人一時難以適應小區的生活環境,出門不帶鑰匙、打不開防盜鎖,有的不會開網絡電視,有的把鞭炮放進冰箱里,有的出門找不到回家的路等情況時有發生…… “搬遷后,我們接受群眾咨詢3萬余人次;為群眾開鎖3000余次;開水關水1000余次;處理生活用電問題2000余次;處理矛盾糾紛500余次;護送群眾回家500余次!苯值擂k主任吳太璽補充說。 大家都熱情地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講述他們自認為鬧出的許多笑話!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笑聲此起彼伏。 我也忍不住笑了起來,我說,這就是你們的恐慌訝!我看你們這是快樂的“恐慌”。 大家都哄地一聲笑了。這笑聲一陣陣傳開去,幾條街之外都能聽見。這一張張快樂而幸福的笑臉,傳遞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息,他們的獲得感、滿意度是真實而令人信服的。如此燦爛的笑,是勉強不來的。 我的臉也燦爛起來,心思一下子飛到了花茂村。習近平總書記在那里曾感慨地說了兩句話,一句是“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边有一句是“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當年我采訪花茂村紅色之家的村民王治強的時候,他笑起來像一朵向日葵,他指著習近平總書記坐過的農家椅子說:“習近平總書記就坐在這里,他說我們是哭還是笑的時候,在場的鄉親們都笑開了花! 此時,我感覺到我們大家都笑得像一朵朵向日葵,黨中央的政策像太陽的光輝照耀著我們。 鄉親們有了這樣幸福的笑容,那么,這樣的眼見為實,這樣的笑,怎能不震撼人心!感人肺腑!那么,我們堅信百萬黨員干部下鄉實施精準扶貧是深入人心的偉大工程,他們的辛苦指數,換來的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幸福指數。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在正安縣瑞濠安置點,我眼見為實,縣委縣政府正是以搬遷群眾所需為導向,以解決群眾的就業和創業為重點,不斷完善移民后續扶持幫扶機制,有效破解了搬遷群眾不敢來、不想來、如何住、如何富等難題;讓居住在深山中的貧困群眾搬遷出大山,使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存得到了保障、獲得了真正的實惠。 為了確保貧困戶能順利入住,當地政府實行了這樣一項優惠政策:每名搬遷人員只需自籌資金2000元,就可以搬進人均面積20平米的新房,入住一段時間后,還可以獲得房屋的產權。房屋已經裝修完畢,電視、冰箱、空調等家電一應俱全,人們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正安縣瑞濠移民安置點作為遵義市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居住著來自20個鄉鎮的1.7萬余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95%。要讓大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說起來輕松,干起來并不容易。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搬遷群眾要實現一步住進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不僅需要“扶上馬”,還需要多舉措再“送一程”。只有這樣才能使“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不是一句空話。要做實,僅僅有工作激情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要有辦法、能力和智慧。 有數據顯示,目前瑞濠移民安置點實現每戶至少1人就業,戶均就業2人,遠高于貴州省平均水平。2019年4月,瑞濠移民安置點被貴州省政府評為易地扶貧搬遷示范點。圍繞就醫、就學、就業、醫保、低保、社保等方面,正安健全移民生活保障機制。當地實施“企業幫元、單位幫棟、干部幫戶”大走訪,共同助推“遷企聯姻、遷地融合、千人幫扶”大融合。截止到目前,已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3000余個,提供就業崗位4000余個,解決土地流轉1527畝。通過勞務輸出、自主創業、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就業率達到90.4%。安置點里有2055名老人,由于剛從農村搬進城里,生活反差較大,他們不知道該怎么打發時間。根據大家的需求,安置點建起了手工、合唱、廣場舞、快板、樂器等12個興趣小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依托農民(市民)講習所,利用電視、微信公眾號、廣場顯示屏,豐富社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群眾歸屬感、獲得感有根有基,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新生活,F在,群眾的獲得感正在從“田間地頭,鋤頭背簍”向“唱歌跳舞,幸福生活”轉變。 有笑聲的地方,一定會讓人流連忘返。雖然此時還不知道我該往哪里返。來到正安縣時,并未在哪個賓館落腳,說來就來了,不知不覺已三個小時過去,卻仍然感覺意猶未盡。在這里遇到了很多新朋友,我們相談甚歡,一時要走,還真有些依依不舍。不舍的新朋友們說:吃了飯再走。舍的我說:吃飽了!精神大餐呀!揮手告別的現在,正是下次重逢的開始,既然,我們共同擁有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并成了朋友。這樣的快樂,必將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而記憶正是我們回憶美好的源頭。有了這樣的源頭,我相信總有再見的一天。我很期待,并慎重地重復,再見!再見!再相見。! 我希望,所言無虛,我明白,承諾就是債務,我堅信,一定會再來。離開了瑞濠移民安置點,我的腳步必須邁向正安縣經濟開發區,因為有一個承諾,我必 須去兌現。 (請繼續看第三節) 歐陽黔森:湖南隆回人,一級編劇,二級教授、貴州省核心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博士生導師,F任貴州省文聯主席、貴州省作家協會主席、貴州文學院院長;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長、中、短篇小說五百余萬字。有長篇小說《雄關漫道》、《非愛時間》、《絕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說集等十部。編劇并任總制片人的電視連續劇有《雄關漫道》、《絕地逢生》、《奢香夫人》、《24道拐》、《星火云霧街》、《偉大的轉折》、《花繁葉茂》;電影《云下的日子》、《幸存日》、《極度危機》等十二部;曾四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三次全國電視“金鷹獎”、四次全國電視“飛天獎”、二次全軍“金星獎”、獲三次國家廣電總優秀劇本獎、以及省政府文藝獎一等獎等省部級獎五十余次,中宣部“全國四個一”人才,全國中青年徳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