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迅猛發展 田原說,經過10余年的迅猛成長,中國網絡文學讀者已經突破4億,對整個社會文化、經濟的影響日益加大。尤其近三四年來,網絡文學逐漸從專屬于青少年的邊緣文化走進大眾視野。2011年和2013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失戀33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012年最引人關注的電視劇《甄嬛傳》,都改編自網絡小說。此外,張藝謀電影的文學來源,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到網絡人氣小說《山楂樹之戀》,其象征意義耐人尋味?梢哉f,網絡文學越來越成為整個大眾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在田原看來,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改編金庸小說出于影視發展的內在需要,如今的網絡文學與影視結緣,則多是產業和資本的自覺。隨著網絡付費、即時反饋、大數據等技術應用,網絡小說不但可以通過付費閱讀完成產業的經濟循環,同時也生產出一批具有開發衍生品價值的網絡IP(即知識產權),這不僅是版權,也意味著一群被精確定位的用戶,他們不但是網絡文學作品的“粉絲”,也是其衍生產品如電影、電視、動漫游戲的堅定消費者。明顯的是,隨著互聯網巨頭百度、騰訊紛紛進入文化產業,在其打造以網絡IP為核心的泛娛樂生態鏈、全面進軍影視動漫游戲等的商業戰略中,作為內容核心和產業鏈的首要鏈條,網絡文學的價值越來越凸顯。 那么,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有何不同呢?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有何不同 田原說,以史學眼光看,人類的文學史可以說是媒介變遷、載體延伸的傳播史,文學存在方式的每一次變遷都與特定的媒介載體和傳播技術的進步相關聯。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類的文學經歷了“口頭文學”和“書寫文學”兩個階段,計算機網絡的出現,使文學走進了數字媒介語境下的“網絡文學”階段,從而形成了媒介傳播技術下的文學“三部曲”:口頭文學→書寫文學→網絡文學。正是基于這樣的變化,構成了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諸多不同。 首先,媒介載體不同。傳統文學使用的媒介是語言及其文字符號,傳播的載體是物質性的紙介印刷傳媒如文學書籍和報刊等。 其次,文本形態不同。傳統的文學作品是以書本、雜志、報紙等“硬載體”(物質載體)文本形式出現的,網絡文學則以電子符號的“軟載體”(電子符號載體)形式存在于電腦中,傳輸在互聯網上,不借助計算機網絡設備,它們看不見,摸不著;而一旦人機交互進入網絡世界,它們則萬千曼妙盡現眉睫之前。再次,主體身份不同。傳統的文學創作的主體身份是十分明確的,即是由社會分工中的“作家”來實施和完成的,他們應該高擎起人類文明的火炬,做時代精神和人民大眾利益的代言人,對社會和藝術都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網絡文學則不然,它的作者一般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作家,在這里,任何人都可以染指文學、發表作品,都可以評價他人和隨時被他人評價。 重建網絡時代的文學觀 基于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田原提出要重建網絡時代的文學觀。她說,當網絡文學走進我們的視野,并帶來當代文學轉型的時候,文學需要樹立“通變”意識,重塑網絡時代的文學觀。面對互聯網帶來的變遷,面對網絡文學的迅速崛起,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數字媒介的挑戰,尋找文學發展的出路,以重建知識經濟時代文學的新面貌和新境界。只有以現代性姿態立足現實,超越傳統,實現文學觀念的更新,才有文論的發展和文學觀念的進步。 “網絡時代的文學還需要倡導平民化的文學觀!碧镌硎,需要構建網絡時代的“大文學”觀和“準文學”觀,為網絡文學新苗釀造一個開放、寬容的社會文化氛圍。只有滌除文學的貴族氣,培育平民化的文學觀和藝術觀,應該是網絡時代的必然選擇;也只有通過分享話語權的網絡媒體讓文學回歸民間、走向民眾、吸納千百萬平民成為文學網民,我們才可能使這個時代的文學真正成為人民的文學。
據悉,2015年1月3 日,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省青年文化學會會長、省網絡文學學會副會長田原在貴陽孔學堂開講主題為”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漫談“的講座,近200名貴陽市民到現場聽講,F場互動熱情、氣氛活躍。田原逐一解答了聽講觀眾所提的問題,并給每位提問聽講觀眾贈送了一本《中國夢·我們的夢》書籍。據了解,本場講座為貴陽孔學堂2015年的首場講座。 |